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北京海淀2020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23:00:5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2020. 6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 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取材于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1、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 C.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D.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 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 ① ,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② ,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2、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2分)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 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 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取材于顾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 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2

D.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6分)

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茶……有关的雅人雅事,作者这样 创作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续《史记》之后,或难为《汉书》;续《汉书》之后,且不可羁他史。今古风流,惟有晋代。至读其正

史,板质冗木,如工作《瀛洲学士图》,面面肥晰,虽略具老少,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 .前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专罗晋事,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门户自开,科条另定,其中顿置不安,....微传末的,吾不能为之讳。然而小摘短拈,冷提忙点,每奏一语,几欲起王、谢、桓、刘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无追憾者。又说中本一俗语,经之即文;本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之即辣。盖其牙.

⑵⑶

室利灵,笔颠老秀,得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晋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嗣后孝标劻注,.时或以经史配左,而博赡有功;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

自弇州伯仲补批以来,欲极玄畅,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新语》遂不能自主。海阳张远文氏得善本于江陵陈元植家,悉发辰翁之隐,黜陟诸公,拣披各语。注但取其疏惑,评则赏其传神,义庆几绝而复寿..者,远文之力也。而《新语》之事,又于此乎毕矣。

嗟乎,兰苕翡翠,虽不似碧海之鲲鲸,然而明脂大肉,食三日定当厌去,若见珍错小品,则啖之惟恐其不继也。此书泥沙既尽,清味自悠,日以之佐《史》、《汉》炙可也。

(取材于王思任《〈世说新语〉序》)

【注释】:[1]《瀛州学士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画作,描绘了盛唐十八学士的形象。【2】徐夫人:战国时 善作匕首的匠人。【3】本句中:孝标,即南朝梁文学家刘孝标。须溪,即宋末文学家刘辰翁。郭,即晋代玄学家郭象。《经》,指《春秋》;《左》指《左传》;《庄》指《庄子》。【4】金州伯仲,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兄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B.其中顿置不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 C.笔颠老秀 颠沛流离 .. D.拣披各语 披沙拣金 ..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 B.吾不能为之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盖其牙室利灵 .

盖追先帝之殊遇 .

D.注但取其疏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9、下列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工作《瀛州学士图》

——形容晋代正史记录人物,像工匠仿画的《瀛州学士图》,呆板无味,缺少风采。 B.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

3

——叹《世说新语》在杂述野史中是如同徐夫人的匕首一样犀利、传神的作品。 C.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

——批评王世贞兄弟的补批,如狗尾续貂、东施效颦,让《世说新语》魅力渐失。 D.此书泥沙既尽

——形容经过后人删补的《世说新语》,其内容如泥沙俱下一般,精华糟粕同在。

10、文中作者说“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是对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肯定的原因。(4分)

11、自《世说新语》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多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请你也任选一个角度为下面这则故事写一段评点文字。(6分)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谢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 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请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

去妾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

影高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释:【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 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2】撄(yīng):干扰。【3】钧天:指天上的音乐。【4】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4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C.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借典故明志。 D.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14、“肯信”“须怜”这两个词语颇具表现力,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加以赏析。(4分)

15、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内容。(7分)

(1)“处处中秋此月明”,一轮明月引发了明代大儒深沉的哲思;也带给南唐后主思念故国的无尽苦楚,“小楼昨夜又东风,① ”;李白借它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写道“② , 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用它衬托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孤寂,写道“④ ,⑤ ”(《琵琶行》)。

(2 )《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经师”是“ ⑥ ”, “人师”是“⑦ ”,王阳明当属后者。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这个“毅”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艮少见的。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糨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

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彷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 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烟斗上课。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 “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 ..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带了书来,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稍停了一 下,又接下去讲。

5

北京海淀2020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y6hx8s1xu4mn0g1mmp04oweh0q68m00oj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