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脉 搭好梯
——习作指导课设计理念
重庆市沙坪坝区森林实验小学 王 兰
一、心中有序列 定位在提升(说目标定位)
这是西师版四年级下册三单元的习作“喜欢的一种动物”。纵观3——6年级教材中所有的习作安排,四年级上册三单元已安排过一次写“喜欢的动物”,下册又安排了一次,要求由“注意写清楚动物的生活习性、特点”到“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动物,写出它的特点”。崔峦先生在一次作文论坛活动中建议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应细化作文能力训练点,心中“应有一个大体的训练序列。”那么如何在这两次习作中细化动物描写的能力训练点,提升学生进行动物描写的能力呢?我认为四上由于是第一次出现,必须让孩子明白进行动物描写可以写些什么——外形、习性等,还得告诉孩子如何仔细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只要写清楚即可。而这次习作由于是第二次写喜欢的动物,就应考虑: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而不应把孩子当做一张白纸从头教起。既然孩子已经能写清楚了,我们就应在写具体、写出特点上下功夫。
因此,在本节的目标就定位在:
(1)能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的特点,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 (2)学习“慢镜头抓动作,看动作猜想法”的方法,将事例写具体。 总之,基于学生基础,关注方法的引导切实提升学生能力。
二、摸清学困点 循序求突破(说目标达成策略)
1
从我班学生所写的动物作文中,我发现两方面的问题:1、动物的特点不够鲜明,多展现的是这一类动物的特征,缺乏单只动物的个性特点。还有部分学生事例指向不明,不能为凸显特点服务。
2、学生能写清楚发生在动物身上的事情,但却不知如何写具体,缺乏对动物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动物个性不鲜明,事例不能很好为特点服务的问题,我设置在课前交流环节“猜支持口号”、“为动物编支持口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点。开课后,我通过小憨的支持口号,到最能体现其特点的动物故事强化事例与特点之间的关系——事例是为特点服务的。
针对普遍存在的第二个问题——事例不能写具体的问题,我首先出示“病文”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写具体,调动学生的写作经验,学生大多知道可以通过动作来写,但如何才能把动作写具体呢?这才是学生真正的学困点、增长点,这就是教师该引之处。
崔峦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怎样写’,
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本单元
的课文《飞檐走壁的虎将》给了我们启示:运用动作分解法将动作进行细致分解,就能把动物的动作写细致,从而让动物事例变得更具体生动。因此,我先出示壁虎捉虫文段,让学生发现将动作写细致的方法,并感受其表达效果。随后,让学生看录像试方法。最后再将这“慢镜头抓动作”、“看动作猜想法”将事例写具体凸显动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找准学生真正的学困点,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突破难点。
此外,如果说三年级的习作还是以段为主,那么四年级就应指导学生学习
2
构篇。因此,在本堂课的最后还加入了构篇方法的引导。
三、评价指向明 多元促发展(说写作评价)
我们老师评价学生作文时,似乎一眼望去满身都是毛病,什么错别字、语句不通顺、修辞的使用、详略的处理、立意等等,恨不得一口气把学生作文篇篇改成满分作文,但这样往往失去了重点。想面面俱到,但对于学生习作能的提升就会面面不到。我认为,我们评价作文仍然要学会“重其所重 轻其所轻”,只有轻与本堂作文教学增长点、训练点无关的方面,才能真正明确指向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提升。因此本堂课我们的评价明确指向:达到“慢镜头 抓动作”得3星;能“看动作 猜想法”得4星;用好方法且能在文中展现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就能得5星。这样,学生写作时目标更明确,师生评价时标准也更好量化,从而促进训练点的落实。
新课标评价建议中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本堂课确立明确评价标准之后,先让学生对照标准自评自改,在交流展示时再进行互评互改,同时辅以教师的评价点拨。这样运用多元评价,真正促进学生训练点的落实,写作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个人在进行本堂课设计时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