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五集人文纪录片《诗话镇江》解说词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18:52: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里感慨道:“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在渡江北上时惟有向神灵祈祷许愿以求平安,而渡江南来者亦向神灵拜谢赐予的“慈航”之恩。

西津渡寺观的香火旺盛了数百年。然而,神灵的庇护依然无法化解天堑的凶险。史料记载,从西津渡北渡瓜洲,每遇疾风来临,江上黑浪如山,顷刻间樯倾楫摧,落江遇难人的呼救之声惊天动地,船覆人亡的惨剧频繁发生。

滔滔江水催生出中国最早的水上救生机构——京口救生会。在西津渡街上,我们还能看到清代救生会的遗存。救生会成立于康熙四十二年,由镇江士绅蒋元鼎等15人共同捐资发起。会所内,陈列着一只复建的救生红船,扁长的船身上,安臵了5对船桨,以便多人划行。船头臵一面铜锣,红船起锚时铜锣敲响,江面船只远远听到便避行让路。

救生会建立后,官府也仿效民间救生船的模式,成立义渡局,官造护漕船只,对过往商客民船也一并救助。从此,古渡上钟声梵音步响,大江之上红船往来穿梭,兴盛一时。

江河之上,凭人力驱使、御风而行的航运模式,历经千百年没有大的改变;镇江控江河要津、扼漕运咽喉的地位,历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未见动摇。然而,数千年的奔流之后,曾经孕育了这座城市的长江水却渐行渐远了。

随着长江水势的变化,隋唐之前阔达40余里的江面,到宋代就只剩下18里,至民国之时,镇江北面的江心已经淤积出一片新的陆地,促狭的航道使江沙淤积愈加严重。

又是数十年沧海桑田,如今,曾经紧邻码头的西津渡街已远离江水,沿江一线排列的众多码头也陆续迁移。在镇江城区再也见不到码头的痕迹。

- 17 -

渡口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为了纪念西津古渡曾经的辉煌,人们将这条码头附近的街道命名为西津渡街。

西津渡街的尽头,一块高耸壁立的石崖挡在面前,这就是蒜山石崖。当年石崖之下即为滚滚长江。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当年拱卫西津渡口的蒜山石崖如今距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之遥,一条新建的长江路横亘在当年的西津渡与滚滚长江之间,就这样戛然阻断了历史。

- 18 -

三、画出楼台云水间

1000多年前一个普普通通的早晨,诗仙李白登上焦山。极目四望,天海茫茫,远方的松寥山在云雾中宛若仙境,于是诗句脱口而出: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架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彼时的焦山位于长江江心,“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是京口三山名胜之一。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镇江。李白遨游天下,第一次来到镇江便发现了通往仙境的风景。

当他第二次来到镇江时,看到的景色和心中的激情已全然不同。当时正逢安史之乱,永王李璘邀请李白到军中做幕僚,李白一直寄情山水,此刻以为报效国家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在随军东巡的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李白诗中描绘的镇江美景被旌旗和烽火点染得轰轰烈烈,而诗人此时心中也正是豪情万丈。但是,这次行动却成为李白一生中最大的失误。试图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永王很快被朝廷击溃,李白也因此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个污点。

然而诗人永远以诗句名垂青史,风景也因诗句而被后人追随。

2008年10月,镇江考古部门开始了一次打捞工作,这样的打捞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可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已经没有人能统计这是多少次充满希望的搜寻了。

- 19 -

茫茫的江水,淹没了怎样的历史烟云,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耿耿于怀呢?

在焦山上的碑林中,最神秘的就是这座楼阁。这里保存的就是人们从长江中打捞上来的珍宝,让历代书家魂牵梦绕的《瘞鹤铭》。游人们看到的这些石块是清代苏州知府陈鹏年派人打捞的,由于残缺不全,人们认为,在江底或许还能找到其余的部分。

瘞鹤铭原来位于焦山西侧的崖壁上,在北宋初期遭到雷击而破碎入水。每当潮落时,石块露出水面,就有人下去把字迹拓出来,但至今也没有完整的拓本,据说拓得字数最多的是欧阳修,有六十多字。陈鹏年打捞出水之后,整理出九十多字,但人们猜测,全文应该有160字左右。

根据残存的字迹,隐约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养鹤的高人写的一篇祭奠死去的仙鹤的文章。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 朱方是镇江在春秋时期的名字,具体地点在今天镇江丹徒区境内。那么,那位养鹤的高士到底是谁呢?

瘞鹤铭字体古拙奇峭,雄伟飞逸,非楷非行,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曾经评价“大字无过瘞鹤铭”。

有人认为,瘞鹤铭的作者是梁朝隐士陶弘景。陶弘景,曾在镇江的茅山自号华阳隐居。由于陶弘景隶书行书俱佳,人们认为,这很可能是陶弘景的字迹。在茅山,留有陶弘景用过的井栏,人们猜测,上面的字就是陶弘景的真迹,但是历经千年,字迹已模糊不清了。

有人认为,瘗鹤铭的作者可能是王羲之,因为王羲之生平爱鹤,在家门口有“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鹤的优美舞姿来丰富他的书法。

- 20 -

搜索更多关于: 五集人文纪录片《诗话镇江》解说词 的文档
五集人文纪录片《诗话镇江》解说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ybly97l7x8uhsm07rs2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