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地质专业毕业论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8:09: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禹州市矿区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北亚带中段,新华厦系第二沉降带的西缘。矿区构造轮廓与豫西地区相似,以秦岭构造带北亚带基础格架,新华厦合叠加其上,以北东向构造体系先后穿插在秦岭构造带北亚带之中,许多断裂构造留下多期活动的痕迹,是本区的突出特点。

云盖山井田位于禹县矿区西部边缘。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岩层走向由东北至西南呈弧形弯转,井田东北部走向NE45-50°,西南部走向NE20-30°,至牛颈山一带走向南北向,地层倾角10-15°,井田两端和深部边缘有所增大,可达35°。

整个井田构造简单——中等,两端较为复杂。区域主要是断裂构造,仅在井田西南端存在一小型宽缓牛颈山向斜,核部为三叠系红层,产状平缓,轴向略呈北西——南东,系由下白峪断层拖拽而成。

断裂构造以走向正断层为主,次为斜交正断层,逆断层罕见。

云盖山井田内共揭露断层47条,主要有下白峪断层,云盖山断层,花沟断差,祖师庙断层,牛颈山断层,韩家门断层,竹园沟断层,和文殊店断层等8条。

(一)断裂构造的特征

云盖山井田构造是豫西区域构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构造特征和组合方式都是区域应力场的产物,都是有成因上的联系。从大区域上看以北西,东西和北东向断裂最发育,其中北西,东西向规规最大,延展最远,在云盖山井田内侧是北东向最发育,北西向次之,多具有压扭力学性质,尤以左行压扭活动表现最强。许多断层都有分岔合并现象。

本区断层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往往伴有次一级断裂。正断层的倾角不大(38-45°),但其次一级断层的倾角很大,可达70-85°以至直立。

(二)裂隙构造特征及其应力场分析

本井田裂隙构造发育,分布最广的有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东西向四组,其余北北东,北北西,北东东向,北西西向虽也有发育,但属次要地位。北东和北西向裂隙为一对共轭扭曲面。北东向裂,呈左行扭动,北西向具右行扭动,两者共同反映了一个南北向的挤向应力场。这一对共轭裂隙面有多期活动叠加。存在着近东西向的张裂隙,肯定还有一期东西向挤应力场。

东西向和南北向裂隙组也是一对共轭扭裂面,反映了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据区域应力场研究,北西——南东向挤向是南北向左行力偶派生的应力场。

12

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三)层间滑动

在豫西地区,特别是在二1煤层中,广泛存在着层间滑动构造。

层间滑动的强烈程度反映了本区构造特征的另一个方面。它引起煤层厚度的厚薄,变化分带,使煤层失去层理和光泽,呈粉末状,鳞片状和棱状,引起煤质恶化变软,对勘探和开采技术都有深刻的影响。

由于层间滑动引起二1煤的厚度变化,必然影响到矿井的生产条件。如本区内白庙煤矿和邻近的枣园煤矿生产条件,截然不同,后都有煤层厚度相同稳定,生产就比较顺利,正常。白庙煤矿的煤厚变化大,困难自然变多一些。

二、白庙井田构造特征

白庙井田位于云盖山矿区的东北部,其基本构造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40-45°,倾向南东,倾角25°左右,向深部倾角局部变陡,可达28°-32°。

井田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褶曲构造不发育,现把井田主要断层分述如下: (一)下白峪正断层(F1)

构成云盖山矿区,也是白庙井田的下部边界断层。从西现到东北沿下白峪,里杜沟、库房沟、刘家沟、老君峒进入本井田,向东经辛庄延至区外,该断层向西由下白峪村西分岔延至寒武系地层中,为一区域性断裂。走向NE40-45°,倾向北西,北西下降,倾角40-70°,长度16Km。落差以中部里杜沟——刘家门最大,约600-1000m向两端减小至200-400m,于上白峪村西北侧5733,5739点可见到三叠纪红色砂岩与东南侧三煤段接触。在里杜沟村北1569、1570点可见三叠系紫红色砂岩与太原组灰岩构成的破碎带的平顶山砂岩。(出露长60m,宽50m)接触,从平顶山砂岩的产状分析,它是保留在断层破碎带中的一个碎裂残块。砂岩为密集的劈理分割成数成数厘米——数毫米的薄片或片,劈理一般平直,但也有扭曲拽现象,劈理产状为330°∠70°,平顶山砂岩块,被碎后呈半胶结状的碎裂石英岩,细粒状角角砾岩以及细碎砂岩,角砾较小,多有圆化,砾径为细砾一粒砂级,砾间为粉砂级细碎物充填。细碎砂岩多分布,在较大破裂面两侧,岩石破碎呈砂状。有高岭石化 现象,因此破裂面呈粉白色,紫红色条带状或色斑,为破碎带的明显外观特征。在边沟二郎庙西北坡断层出露明显。地表756、753、741、724各点见东南侧太原组,上寒武统地层与西北侧三叠系红色砂岩接触。在刘家门1235点附近,断层下盘太原组上段灰岩中,小型褶曲十分发育,宽缓,紧闭,同斜,直立,形态多样。具有左行压扭力性质。

在老君峒——辛店——线及北东延伸部分,是在精查阶段发现并查明的。1264、

13

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249点及TC26-1槽探均已控制制其方向,西测三叠系红色麻斑砂岩明显重复。该 断层除地表严密控制其方向外,尚有较多的钻孔控制。矿区内有204孔于728.43m,见6.71m的破碎带,三2煤层附近,与寒武系中统灰岩接触,地层缺失570m,1509孔于340.81-349.30m见断层破碎带,缺失七5煤层——寒武系上统灰岩地层650m;2708孔地孔深538.09m,见断层破碎带,缺失六、五煤段,厚约200m;2308孔于孔深649.03-699.59m见断层破碎带,缺失四、五煤段分界砂岩——寒武系上统之间地层。此外尚有0597、0612、0615等钻孔穿见,这一深部边界断层控制可靠,摆动范围不大。

(二)竹园沟断层(F15)

位于白庙井田东北端边界断层,由F15和次要断裂白庙断层F16组成。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55-70°,西南盘下降,落差100-150m。延展长度2.5km。断层丁段1765和1768点见其东北侧太原组下段灰岩与西南侧三煤段下部泥岩接触。往东于竹园沟村东1875点见南盘平顶山砂岩与北盘的七5煤层上部泥岩沿走向接触。深部2003孔于340.36m见F16断层破碎带,地层缺失六煤段约95m;2903孔于深198.16m见断层F15,缺失平顶山砂岩段底部约30m。断层控制较好,依据充分,平面位置摆动不大。 (三)文殊正断层(F17)

F17为井田东北边界,位于文殊店西,全被黄土覆盖,根据文殊店东、西三叠系红色麻斑砂岩正走向上明显错开,以及1281孔见三、五、六煤段与出露的平顶山砂岩不连续证明此断层的存在。北端交于F15断层,断层走向北稍偏西,倾向东,倾角72°,东盘下降。2806孔于232.72m见F17断层破碎带,缺失六煤段约80m,落差50—60m。

井田东北边界,在文殊店附近构造相当复杂,岩层走向由NE45°转向NE20-30°,地层,倾向加大,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断层相互切割,加之基岩被掩盖,只能作出合理的构造解释。 (四)云盖山正断层

位于井田中深部,系一贯穿全井田的走向正断层,分布在云盖山、跑马岭南坡,出露位置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仅局部地段和用槽探可以见到。如1451、172、119、908、896点和TC164、TC164、TC17-2、TC-18-5探槽。断层地貌特征十分清晰,在贺庙——夹龙沟——白坡一带,平顶山砂岩段顺坡坡积物多,断层出露位置不清。断层走向NE40-50°倾向西北,西北盘下降,倾角45-70°,延长10Km以上,落差30-100m,由西向东落差增大,在白庙井田123-125勘探线附近最大,在往东延入陈岗区内。

14

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该断层亦属压扭性断层。在歪坪林场附近见断层中产状160°∠75°擦痕镜面,可能属此断层的中产状75 °∠20°,沿线理方向擦痕呈缓坡状起伏。平行擦痕镜面发育10cm的厚片理砂岩,片理呈扭曲状,击之成透镜状碎片,断口呈参差刃状是受压的产物。在跑马泉一带,断裂带内平顶山砂岩段劈理化现象十分发育,频度达25m/条.构造岩分析,断层属压扭力学性质。

(五)云盖山支断层(F4)

位于井田东,走向正断层,倾向北西,落差40-50m,延长深度1000m。因仅一个钻孔揭露,控制程度很差。左右摆动的可能性很大。

三、矿井小构造

由于矿井地质工作不健全,生产中揭露的一些断层,褶曲既未上图,也未记录,现根据调查到的一些零碎资料加以说明。

(一)小断层、

1、f1正断层,分布在井田西翼浅部,由多条巷道揭露。断层走向北东35-45°倾向南东。落差5-10m,延伸500 m。

2、f2正断层,分布在三东大巷80-100 m处,产状不详。

3、f3正断层,分布在四东大巷300-400 m处,走向北东45°倾向南东,倾角80-83°落差大于5m,由三条探煤上山控制,该断层是否与云盖山支断层归并,还值得研究。

4、四东大巷沿二1煤顶底板掘进,东一石门。由二1煤顶底板底板方向掘进,不见顶板却见底部太原组灰岩,出现这一现象的是f3断层向东性质发生变化还是另有其他构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井田还见落差小于1m的小断层。 (二)褶曲

井田褶曲不甚发育,但沿走向大的波折还是存在。一个突出特点是煤层顶、底板是挠曲现象较为发育。

1、一西大巷250m上山一大巷内,在30-40m范围内顶板产状从160°∠38°依次变为120°∠16°、140°∠40°、105°∠29°,构成两个连续挠曲。由于顶板、底板倾向,倾角变化下协调,煤层厚度减至0.8-0.5m.

2、一西大巷500m上山贯通沿底掘进,仅一西向二西大巷掘进,低板产状以次为133°∠35°,140°∠ 46°,125°∠ 30°,在这一挠曲中部煤厚激增至15m左右。

3、一东大巷六上山西侧在40m范围内顶板产状从130°∠30°变到170°∠30°,

15

搜索更多关于: 地质专业毕业论文 的文档
地质专业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yctq599ez10e609mkju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