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 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 3、归纳总结很重要
例:拜(授予官职) 除(授职) 擢(提拔) 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 徙(调动,流放) 辟(征召) 左迁(降职)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窜(放逐)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黜(贬退);遣(贬谪) 举(提拔,推举)
课后寄语: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课后练习:
? 一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臣,何以调于马?此君所以后也。”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三易马而三后 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 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及,赶上 析:答案:C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是驾马车。且古代车马是联系在一起的,车必用马拉,马就是用来拉车的。 D.可联想到“力有未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俄而与子期逐 去世逐于智谋,当今逐于气力 B 三易马而三后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 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D 用之则过也 于广众之中,不宜有所过 析:答案:A
A.两个“逐”都是“竞赛”的意思。
B.前者当“交换”讲,可联系“秦王以十五城易璧”;后者当“改变”讲,可联想到“移风易俗”。交换的两物仍在,改变的去彼留此,根据事理,他们两人换马,两匹马仍在。
C.前者是“达到”,可联想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宁静而致远”;后者是“招致”。 D.前者是“错”;后者是“访问”,可联想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愿枉车骑过之”。
二
阳货(鲁国季氏的权臣)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吾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文中加线的字中有四个通假字,选出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 ( ) ①“归”通“馈” ②“时”通“伺” ③“涂”通“途” ④“知”通“智” ⑤“逝”通“失” ⑥“与”通“欤”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⑤⑥
析: ①“归”可联想到《静女》中的“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③可联想到《寡人之于国也》 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④可联想到《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 ⑤可联想到“逝者如斯夫”和“稍纵即逝”,不是通假,是“流逝”的意思 ⑥可联想到“时不我待”,句式相同,意思也相同,“与”是动词“等待”,不是语气词“欤”。
然后用排除法,可确定是C。
2.选出与“遇诸涂”中“诸”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投诸渤海之尾 B.亮身率诸军入祁山 C.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析:选A A.之于,代词加介词; BC.众,可联想“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 D.之乎,代词加语气词。
3.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孔子豚 豚:海豚 B.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 亡:通“无”,没有 C.好从事而亟失时 亟:立即,很快 D.吾将仕矣 仕:做官
析:A.豚:小猪,可联想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诗句和《齐桓晋文之事》和《寡人之于国也》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亡:外出,不在家
C.亟:多次,屡次
D.可联想《陈情表》中“且臣少仕伪朝” 选D 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不少考生将其误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有误差。我们不妨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