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之乱可引用岳飞词《满江红·怒发冲冠》,“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来讲述靖康之乱。
设计意图:讲述每次人口大量迁移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人口迁徙的原因,补充史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教师补充完这段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比较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之处,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补充。
共同之处: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攻伐导致了北方频遭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稳定,而且土地辽阔
设计意图:在上述学情分析时已经明确指出学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归纳总结的能力有所欠缺,探讨迁徙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紧接着师生共同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其他原因,结合课本小字内容,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南方的社会环境如何”,“南方发展农耕经济的前景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联系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以上几个相关的问题,归纳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突出本课的重点。
分4个小组结合课本知识,共同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表格,并且每个小组派代表来为大家讲述该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时期 魏晋南北朝 中唐以后 南宋时期 开发南移的表现 开发的程度 【教师点拨】经济重心南移并不代表北方开始落后于南方,超越北方不等于取代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到了南宋之后,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仍在北方。
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首先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大量的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然后出示几段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江南。——《宋史》卷337《范祖禹传》 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材料四: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教师点拨】“大量的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是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的影响,这个影响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材料四,教师要特别进行指导,中原人口的外迁导致了中原人才的流失,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江浙地区成为人才密布区,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影响之一。
设计意图: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联系本课内容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经济重心南移影响的理解,突破本课的难点。
分组讨论: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说说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启示。这要求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启示。
设计意图:历史对人类的发展活动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思考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启示,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括展。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最后,根据板书设计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并且布置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
板书设计: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分布:山西 山东 江南地区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人口大量南迁
原因: 南方社会环境稳定
南方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⑴孙吴东晋南朝开发 ⑵中唐以后
⑶宋都南迁后
影响
作业布置:
在课后作业的设计方面,我设计了两道题目,一道是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一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设计这道题目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相关内容;
第二道是谈古说今: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比较法,联系当今,让学生深化括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