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1 阅读精选 考前必读美文 《丰子恺:行路易》 阅读及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9 14:53: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寄语】

「考前必读美文」 丰子恺:行路易

生活中的小事,往往更容易打动我们的心。文章写于 1958 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而奋力生产的阶段。丰子恺亲身经历了新旧中国的变化,目睹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不同的社会风气,有感而发,写下了《行路易》这篇文章。

文章中,作者从乘电车这件生活小事出发,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分享着他对新中国社会变化的感悟。让我们跟随丰子恺的这篇散文,去感受他平淡朴素的文字背后,由“行路易” 带来的哲理思考……

【披文入情】 行路易 ①古人有“行路难”这句老话。但在今日的新中国,这句话 已经失却时效。今日在中国是“行路易”的时代了。有事为证:我久不乘电车了。前几天我出门买物,到站上等电车。我看见电车将要到站,无意识地全身紧张起来,这是解放前长年的习惯所使然:一则因为人都争先恐后,攀登要敏捷,不然吃售票员或别人的骂;二则耽心着车中无座位,必须捷足先登, 拼命争龋。然而我的无意识的紧张是徒劳的:车子一停下,售票员先喊:“让老先生先上车!”他就伸手拉着我的左臂。接着站台上有一个乘客扶着我的右臂,一迎一送,我毫不费力地上了电车,犹如乘升降机一般。 ②车厢里不能说很挤,但也已经没有座位,并且有四五个人 站着。我一上车,同时有两三个人站起来让位,招呼我去坐。 我正在犹豫的时候,离我最近的一个青年乘客敏捷地站起身来,说“这里近便”,就硬拉我坐下了。接着有一个女青年乘客拿着一把摺叠扇默默地送交我。原来这是我的扇子,插在衣袋里,上车时掉落在站上,她拾了来送还我的。 ③过了几站,下车的人多了,车厢里空起来。售票员拿出些连环画小册子来,向人推荐。我也接了一册。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壮年男乘客笑着向他婉谢,说:“我有些头晕,不想看书。”卖票员眉头一皱,伸手向袋袋里摸出一匣万金油来,说:“阿要塌点万金油?”乘客感谢地接受了。这时候我发生一种感觉:觉得我好像不是在乘电车,而是在作客,或者坐在家里。 ④我下车后,走到国际书店去买了一大包书。我提了这包书走到第一百货商店,上楼去买了两瓶酒和两瓶桔子露。我一只手挟了一大包洋装书,一只手提了四瓶酒和露,从扶梯上走下去的时候,觉得负担相当重;那根拐杖不能扶我,反而吊住我的手臂。要我负担它了。忽然一个穿人民装的青年走近我来, 说:“老伯伯,我帮你拿,送你上车。”就抢了我两只手里的两件重东西,和我并肩走下扶梯去。我想夺回一件,但他一定不肯,说:“我们年青人不在乎。”我拄着拐杖和他一同走到了商 店门口,想雇三轮车。可是门口没有车子,须得跑一段路,到 横路口的停车处去雇。我不好意思再让他送,伸手想夺回两件 1 / 2 题目简洁明了,既是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现实感受, 也是作者观念改变而发 出的感慨。 由一件小事—— 乘电车入手,通过白描、语言和动作描写等手法表现新中国人们的素质大有改观,与下文的回忆形成对比。作者口语化的语言, 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乘客门给作者让座,让年迈的作者感受到了出行的便利,呼应题目“行路易”。 乘电车让作者产生了“宾至如归”的感觉,侧面表现出电车乘客和乘务员之间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让作者感到舒适和享受,再次点明“行路易”。 青年人的一“抢”一“藏”,作者的两次“想要夺回行李”的举动,三轮车驾驶员帮作者将重物送到家里的桌子上,几个人物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将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互助表现得更加生动具体,再次从侧面表现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面貌的焕然一新。

2 / 2

东西,说:“走平路我自己拿得动。”但他又一定不肯,把东西藏 在身后,不让我夺。我只得由他护送,一直护送我上三轮车。 到了家门口,三轮车的驾驶员又替我拿了这两件重东西,送到我家里,放在桌子上。 ⑤我坐在三轮车里的时候,抚今思昔,觉得这真是“行路 易”的时代了!我多么幸福!同时我又回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 一件小事:那时我住在东京,有一个夏天的傍晚,和五六个朋友 出门去散步乘凉。正在迎着海风逍遥倘徉的时候,横弄里走出一个老太婆来,她搬着一大块棕棚之类的重东西,气喘地走在我们后面。忽然她向我们的队伍里喊:“你们哪一位替我搬一搬,好不好?”我们都是带了轻松愉快的心情出来乘凉散步的,不愿意搬重东西,大家婉谢她,快步向前,避开了她。…… 当时我曾经把这件事写成一篇随笔(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缘缘堂随笔》第5页《东京某晚的事》)。这篇随笔的末了说我每次回想起这件事,总觉得很有意味。我从来不曾从素不相识的路人受到这样唐突的要求。那老太婆的话,似乎应该用在家庭里或学校里,决不是在路上可以听到的。这是关系深切而亲爱的小团体中的人们之间所有的话,不适用于“社会”或“世界” 的大团体中的所谓“陌路人”之间。这老太婆误把陌路当作家庭了。 ⑥这老太婆原是悖事的,唐突的。然而我却在想像:假如 真能像这老太婆所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 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 成家庭,这亲爱、互助,老太婆就并不悖事,并不唐突了。这 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 作者通过回忆往事,与当前经历的事情进行对比, 突出自己观念上受到的刺激,惊喜于人们精神世界的转变,这既是行文内容的变化,又是文章主旨的递进,写出了作者受到的触动之深,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⑦这篇随笔是 1925 年写的,即三十三年前写的。我今天出门乘车买物所经历的,正是当时我所憧憬的那个世界里的状态。想不到我当时在外国所梦想的世界,会在三十三年后的新 中国实现。这真是多么可庆喜而光荣的事啊! 作者:丰子恺 1958 年 6 月于上海作 原载《新港》1958 年 8、9 月合刊号 作者多年前憧憬的天下一家、互帮互助的世界, 在三十年后的新中国实现了,行路不便的作者, 不再“行路难”了。 作者将自己在乘车、回程中的受助,与回忆写过的文章中的情形进行对比, 突出自己的感受,感慨于新中国社会面貌的焕然一新, 为人们营造出了 “理想的世界”。 【文章珠玑】

这时候我发生一种感觉:觉得我好像不是在乘电车,而是在作客,或者坐在家里。

【思考探究】

1.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 文章第六段中,作者说“这老太婆原是悖事的,唐突的”,老太婆的行为真的是“悖事”的吗?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3 / 2

2021 阅读精选 考前必读美文 《丰子恺:行路易》 阅读及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yjge7qulr76vac3ljxx41z4g1sgcd0185o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