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区2016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治社会
①“人治”和“法治”相对称。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②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④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的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⑤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⑥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⑦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
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⑧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⑨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统治的所谓人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治是通过国家的权力推行其所支持的法律规则来维持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治
理方式,其实质是“人依法而治”,并非不靠人来执行。
B.人治只是把统治者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来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式,它
不需要法律,以统治者所掌握的权力作为推行的力量。
C.礼治是按照整个社会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
治理方式,人们经过教化,依照某种仪式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D.法是依靠国家权力来保障其效力,礼维持规范的力量则来自于传统。法治和人治的区
别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没有法律并不影响乡土社会下的秩序。它自有一套规范
人们行为的规范,无需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B.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依靠礼加之于人来限制人的行为的,一个人如果失礼,不仅
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会在道德上受人唾弃。
C.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也很少变动,所以在这样的社会中,
个人可以凭借自己和前人的经验、规定的方法行事即可。
D.乡土社会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会产生新的问题,过去
证明有效的生活方法无法应对这些问题,无法保证传统的效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学而时习之”,乡土中国时代,一个人只要能学到社会所累积的有
效经验,就
能应对人生道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获得满足需要的愉快。 B.所谓“言必尧舜”,乡土中国是个崇古的社会,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化不大,前代生
活中证明有效的经验可以作为后代生活的保障,值得保守下去。 C.所谓“富而好礼”,人对礼的服从是主动地,只要是主动服礼,就可以形成敬畏感,
使人服膺,为人所好,从而内在地限制人的行为。 D.所谓“克己复礼”,礼的养成并不是由本能或天意自动形成的,要求自我的克制与约
束,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不能离开社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太祖闻后贤淑,召达谓曰:“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达顿首谢。
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高皇后深爱之。从王之籓,居孝慈高皇后丧三年,蔬食如礼。高皇后遗言可诵者,后一一举之不遗。靖难兵起,王袭大宁,李景隆乘间进围北平。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王即帝位,册为皇后。言:“南北每年战斗,兵民疲敝,宜与休息。”又言:“当世贤才皆高皇帝所遗,陛下不宜以新旧间。”又言:“帝尧施仁自亲始。”帝辄嘉纳焉。初,后弟增寿常以国情输之燕,为惠帝所诛,至是欲赠爵,后力言不可。帝不听,竟封定国公,命其子景昌袭,乃以告后。后曰:“非妾志也。”终弗谢。尝言汉、赵二王性不顺,官僚宜择廷臣兼署之一日问陛下谁与图治者帝曰六卿理政务翰林职论思。后因请悉召见其命妇,赐冠服钞币。谕曰:“妇之事夫,奚止馈食衣服而已,必有助焉。朋友之言,有从有违,夫妇之言,婉顺易入。吾旦夕侍上,惟以生民为念,汝曹勉之。”尝采《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
永乐五年七月,疾革,惟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毋骄畜外家。又告皇太子:“曩者北平将校妻为我荷戈城守,恨未获随皇帝北巡,一赉恤之也。”是月乙卯崩,年四十有六。帝悲恸,帝亦不复立后。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后激劝将校士民妻 劝:劝勉 .B. 兵民疲敝,宜与休息 休息:休养生息 ..C. 永乐五年七月,疾革 革:危重 .D. 恨未获随皇帝北巡 恨:痛恨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官僚宜择廷臣兼署之/一日/问/陛下谁与图治者/帝曰/六卿理政务/翰林职论思
B. 官僚宜择廷臣/兼署之一/日问陛下/谁与图治者/帝曰/六卿理政务/翰林职论思
C. 官僚宜择廷臣兼署之/一日/问陛下/谁与图治者/帝曰/六卿理政/务翰林职论思
D. 官僚宜择廷臣/兼署之/一日问陛下/谁与图治者/帝曰/六卿理政/务翰林职论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皇后十分喜爱徐氏,徐氏作为燕王妃跟随燕王到藩封之地,守孝慈高皇后的丧期三
年,完全依照礼节仅用粗茶淡饭。
B.燕王为平等国难起兵讨伐时曾袭击大宁,李景隆乘机进攻围困北平,当时徐皇后参与
谋略,北平城池最终得以保全。
C.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曾把国家情况偷报给燕王而被惠帝诛杀,燕王做皇帝后想追赠他
爵位,因徐皇后坚决反对,最终没能实现。
D.徐皇后病危之时还劝谏皇帝要爱惜百姓,广求贤才,告诉太子自己感念当初在北平城
共同守御作战的将士妻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5分) (2)吾旦夕侍上,惟以生民为念,汝曹勉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问题。 单于吹落山头月。漫漫江上沙如雪。谁唱缕金衣。水寒船舫稀。 芦花枫叶浦。忆抱琵琶语。身未发长沙。梦魂先到家。
【注】①单于:角曲名,唐大角曲有《大单于》《小单于》。
②缕金衣,即《金缕衣》曲,由唐代杜秋娘自写自谱。
菩萨蛮·归思 【宋】王观
8.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5分)
9.词的下片化用了哪首名诗的哪些诗句?有什么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论语》中提到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雨寄北》中作者用虚写的手法来憧憬重逢喜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