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陈述书
尊敬的审查员:您好!
首先感谢您对审查本申请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本意见陈述书是针对审查员于2016年8月2日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所进行的答复。申请人认真阅读并研究了审查员的审查意见,并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同意审查员在审查意见通知书第二方面中提出的审查意见,即权利要求4、10不清楚。同时,同意审查员提出的修改意见,将括号删除并保留括号内的内容(将权利要求4中“再超声分散(700W,2h)得到氧化石墨溶液”改为“再在700W超声仪中超声分散2h,得到氧化石墨溶液”;将权利要求10中“电解液采用LiPF6/EC∶DEC(1:1体积比)”改为“电解液采用体积比LiPF6/EC∶DEC=1:1的混合液”)。
二、本申请人认为权利要求1-10具有创造性,现将理由陈述如下: 1、对于权利要求1,从本发明申请说明书第3页第15-19行的内容可以看出,双氰胺在该复合材料中不只是作为氮源,还起到交联剂的作用,将SnO2纳米颗粒稳定均匀的固定在N-掺杂石墨烯片层中。同时双氰胺与硫脲的氮硫共掺杂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控制SnO2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更小更均匀。对比文件1中公开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及文件2中公开的有机小分子单氰胺、双氰胺和尿素等仅作为掺杂氮源。另外,从说明书第4页第15-16行的内容可以看出,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向氧化石墨溶液中的加料顺序为:搅拌下依次将双氰胺、硫脲和SnCl2·2H2O完全溶于氧化石墨溶液中。这样做的原因是利用氨基和羧基的反应首先将双氰胺和硫脲均匀的固定在氧化石墨上,再通过氰基与Sn2+的配位作用将Sn2+均匀的固定在双氰胺上,双氰胺在受热时会慢慢分解产生氨,从而达到控制生成的SnO2纳米颗粒粒径小及均匀分散的效果。而对比文件1中公开的向氧化石墨溶液中的加料顺序为浓氨水、锡盐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以氨水做沉淀剂会加速锡盐的水解,导致生成的SnO2颗粒较大且不均匀,并且该技术制备的SnO2与石墨烯的作用力不强,结合不牢固。对比文件2中公开的有机小分子单氰胺、双氰胺和尿素等仅是廉价氮源以降低氮掺杂石墨烯的制造成本。另外,我们也系统的研究了掺杂条件对材料结构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此外,之前也有类似的专利,比如专利(CN103979532B)一种氮掺杂石墨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氨水做氮源对
氧化石墨烯进行氮掺杂。对比专利(CN102849731B)一种氮掺杂石墨烯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乙二胺做氮源进行氮掺杂,其区别在于:掺杂氮源由乙二胺替换为了氨水。对比专利(CN103539102B)一种制备氮掺杂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和装置,公开了一种氮掺杂石墨烯的方法和装置,并具体公开了掺杂氮源为氨水。而专利(CN103979532B)并未被判定为不具备创造性。因此,从以上的分析及叙述可以看出,本发明申请权利要求1中公开的技术特征与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公开的技术特征不同,而且还能产生使SnO2纳米颗粒更小更加牢固地与石墨烯结合的有益效果。因而本发明申请的权利要求1相对已有技术来说具有突出的实质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所以权利要求1具备创造性。
2、从说明书第4页第15-16行的内容可以看出,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是先将氧化石墨溶液和双氰胺、硫脲混合之后加入SnCl2·2H2O的,这样可以形成氮硫共掺杂的石墨烯,其协同作用能使生成的SnO2颗粒更小且更均匀。另外,从说明书第6页第4-5行的内容可以看出,最终复合材料中并未含有S元素,说明在高温碳化时,硫脲已经分解,而并非在复合材料中引入S。对比文件3中公开的先将SnCl4和硫代乙酰胺组成混合溶液再加入到氧化石墨溶液中,有SnS2生成,最终复合材料中引入S元素,其作用也是SnS2的作用。因此,从以上的分析及叙述可以看出,本发明申请权利要求2-3中公开的技术特征与对比文件3公开的技术特征不同,而且能产生氮硫共掺杂的石墨烯的协同作用能使生成的SnO2颗粒更小且更均匀的有益效果,因而本发明申请的权利要求2-3相对已有技术来说具有突出的实质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所以权利要求2-3具备创造性。
3、在权利要求1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权利要求4-8也具备创造性。 4、在权利要求1-8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权利要求9也具备创造性。 5、在权利要求9具备创造性的情况下,权利要求10也具备创造性。 以上陈述妥否,请审查员审查并指导,审查员如果认为本申请还存在缺陷,请再给予申请人一次陈述和修改的机会,或通过电话讨论的方式直接与代理人联系。总之,本发明申请给您的工作增加了一些麻烦,在此请您多原谅和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