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命科学教学参考资料(初中第一册)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0:51: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脑神经的组成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叫做神经节;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并由结缔组织包裹,叫做神经。

人的脊神经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每条脊神经的开始部分都有两根:后根(也叫做背根)和前根(也叫做腹根)。后根是由传入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冲动由这些纤维从各个有关器官传入脊髓。所以后根是感觉神经(即传入神经)。后根上有一个膨大处,叫做脊神经节,就是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的部位。感觉神经元所伸出的轴突与脊髓后角的中间神经元相联系。前根是由传出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冲动由这些神经纤维从脊髓传到各个有关器官。所以前根是运动神经(即传出神经)。脊髓横断面模式图上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在脊髓的前角。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成为一条脊神经。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到,每条脊神经都是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合成的。所以脊神经是混合神经。

脊神经出了椎间孔以后,立即分为前支和后支,每一支内都含有传入和传出两种神经纤维。后支较细,支配背部肌肉的运动和背部皮肤的感觉。在前支当中,只有胸神经是一根根地在肋骨下缘行走,形成肋间神经,支配胸壁和腹壁的皮肤和肌肉。其余脊神经的前支,都是与邻近的几根神经结合起来,形成为神经丛,如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等。从各个神经丛再分出许多神经,分别分布到颈部、上胸、上肢、下肢和会阴部的皮肤和肌肉等处。这些神经受到损伤,会引起它们所支配的肌肉瘫痪、感觉麻木或者疼痛,如坐骨神经痛就是常见的神经丛受损伤的症状。

与脑相连接的神经叫做脑神经。人的脑神经共12对。它们与脑干中有关的脑神经核相连,穿过颅骨的孔、裂,分布于头、颈以及胸腔和腹腔内的器官。这12对脑神经是: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

37

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其中,有些脑神经只含感觉神经纤维,是感觉神经,如第Ⅰ、Ⅱ、Ⅷ对脑神经是感觉神经;有些只含运动神经纤维,是运动神经,如第Ⅲ、Ⅳ、Ⅵ、Ⅺ、Ⅻ对脑神经是运动神经;还有一些兼有运动和感觉两种神经纤维,是混合神经,如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是混合神经。 3、神经元的类型

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它是把神经冲动从外周传到神经中枢的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它是把神经冲动从神经中枢传到外周的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它是在传入和传出两种神经元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神经元,位于脑和脊髓内。此外,还可以按照神经元突起的数目不同,而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类。假单极神经元由细胞体发出一个突起,在一定距离又分为两支,其中的一支相当于树突,另一支相当于轴突。如脊神经节的神经元是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由细胞体发出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如耳蜗神经节的神经元为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由细胞体发出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如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大多属于多极神经元。

4、皮层初级感觉区和感觉联合区

早年的研究认为神经系统对信息的加工是逐级的,感觉的初级皮层如顶叶初级感觉区、初级味觉区、枕叶初级视觉区、颞叶初级听觉区等,从皮层下结构(主要是丘脑)接受感觉信息,然后向其他大脑皮层区域投射。感觉联合区如顶叶的感觉联合区、枕叶的视觉联合区、颞叶的听觉联合区等,接受不同初级感觉皮层来的感觉信息,加以分析整合,形成知觉。虽然,近年来的研究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但是,大脑功能分区的名称还是保留下来。

5、布洛卡区和魏尼克区

这两个区域与语言功能有关。布洛卡(Braca)是法国神经病学家,1863年,他发表了他的8例病例报告。这些患者好像都因损伤左半球额叶(额下回后部)而产生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困难,患者好像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有时,患者的语言呈打电报样,能蹦出一些有意义的词汇如主语、谓语而省略连接词或代词,并常有语法错误和意译错误。患者一般能理解读到或听到的语言,但往往是简单语言。后经实验研究证明多数人左半球与语言功能有关,因此,由布洛卡所发现的与语言相关的左额叶额下回后部就被叫做Broca区。1874年,德国神经病学家魏尼克(Wernicke)报告了损伤左半球Broca区以外的、位于听皮层和角回之间的颞叶上面皮质也能造成语言障碍。这个部位被叫做Wernicke区。该区损伤引起的失语症与Broca区损伤导致的语言障碍颇为不同。Wernicke失语症主要表现为理解语言困难。患者常常能相对流利地讲话,但是其内容往往没有意义。

(二)脊柱与脊髓的关系

人胚早期,脊髓几乎与脊柱等长。从胚胎第4个月起,脊柱的生长速度比脊髓快,因而脊髓下端逐渐相对上移。至出生时,脊髓下端平第3腰椎,成人达第1腰椎下缘;但也有变异,有人可高达第12胸椎下部,也有人可低至第3腰椎上缘水平。所以临床上进行在腰椎穿刺时,应选择在第3腰椎以下部位进行,以免损伤脊髓。

(三)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与背侧丘脑之间以下丘脑沟为界。下丘脑前界为终板和

38

视交叉,下界为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向后与中脑被盖相延续。漏斗的中央为正中隆起,下端连接垂体。

根据胚胎发生和结构特点,垂体可分为垂体前部和垂体后部两部分。垂体和下丘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密切联系。

垂体后部与下丘脑直接相连,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发出的轴突组成下丘脑垂体束下行至垂体后部,是构成垂体后部的主要成分。垂体后部不合成激素,它只是贮存和释放下丘脑某些神经分泌神经元合成的激素,因此,下丘脑和垂体后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共同组成下丘脑垂体后部系统。

垂体前部和下丘脑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建立了密切的功能联系。下丘脑神经元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抑制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影响垂体前部内分泌细胞的功能。

(四)排尿反射

膀胱的逼尿肌和内括约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由2~4骶髓发出的盆神经中含副交感神经纤维,它的兴奋可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弛缓,促进排尿。交感神经纤维是由腰髓发出,经腹下神经到达膀胱。它的兴奋则使逼尿肌松弛,内括约肌收缩,阻抑尿的排放。但在排尿活动中交感神经的作用比较次要。

膀胱外括约肌受阴部神经(由骶髓发出的躯体神经)支配,它的兴奋可使外括约肌收缩。这一作用受意识控制。至于外括约肌的弛缓,则是阴部神经活动的反射性抑制所造成的。

上述三种神经中也含传入纤维。

排尿活动是一种反射活动。当膀胱尿量充盈到一定程度时(400毫升~500毫升),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也到达脑干和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位中枢,并产生排尿欲。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沿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扩约肌松弛,于是尿液进入后尿道。

膀胱的神经支配 39

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枢能对脊髓初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小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未臻完善,对初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小儿排尿次数多,且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排尿或贮尿任何一方发生障碍,均可出现排尿异常。临床上常见的有尿频、尿潴留和尿失禁。排尿次数多叫做尿频,常常是由于膀胱炎症或机械性损伤(如膀胱结石)而引起的。膀胱中尿液充盈过多而不能排出者叫做尿潴留。尿潴留多半是由于腰骶部脊髓损伤使排尿初级中枢的活动发生了障碍所致。当脊髓受损,以致初级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功能联系时,排尿便失去了意识控制,可出现尿失禁。

七、教学案例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膝跳反射实验,能准确表达反射的概念。

知道反射弧的组成,并能叙述膝跳反射所经历的神经通路。 能用语言正确表达排尿反射的基本过程。

理解人体活动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实现的。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用语言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

敢于质疑,初步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和实验观察,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关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带橡皮的木锤。 教学过程

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如表: 教学内容 引入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天气突然变冷了,学生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进入学你走出家门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当你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你刚躲过一辆快速疾过的摩托车),你感到自己的心跳速度有什么变化?其实人体对外界所作出的各种反应,都与神经调节有关,那么神经系统是怎样进行调节的呢(引入课题) 习状态 回答:发抖 回答:心跳加快 40

搜索更多关于: 生命科学教学参考资料(初中第一册) 的文档
生命科学教学参考资料(初中第一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yuga1w5ac7b3ef98nc6_1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