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巍巍观山下,书香沁满园。在距山美水秀的土家沿河县城南面二十公里、距沙沱电站十五公里处的山歌之乡——板场,座落着一所古老而又年轻的农村乡镇寄宿制中学。这里,书香满园、校舍巍然;这里,绿荫遍地、绿树成行。这里是知识的殿堂,这里是求学的圣地,成才的沃土。她,就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乡初级中学。
在这块土地上从1939年抗战时期就开办学校,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底蕴的学校。板场中学2002年的前身是板场完小附属中学,2002年正式成立板场乡初级中学,历经数十载的风雨历程,学校已逐步发展壮大,在县教育局和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下,先后进行大型基建工程,修整后的新校园完全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学校覆盖全乡22个少数民族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169个村民组,总人口3.7万余人。全校现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97人;学校现有118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97人,学历达标率100%,本科以上学历92人。中高级教师15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5人。
步入板场中学,处处折射出的是我校和谐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能容纳三栋教学楼依山而建,彼此间显得非常和谐与谦让,为师生的工作、学习提供了安全、安静、舒适的场所;
——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可提供初中全部演示、分组实验、给师生打造科技实验平台、锻造施展才能的舞台;
——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教室,各学科教研组办公室,处处为教师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方便;
——拥有两万余册图书和相关的音像资料,典藏丰富的图书馆; ——设施齐全、安全舒适,可容纳800余名学生住宿的宿舍楼正在加紧建设之中,与现有能容纳200多人的宿舍楼一起,到时完全可以满足我校需要寄宿的学生生活需要;
——可容纳1200名师生就餐的餐厅也立项很快就要开工建设; ——平坦宽阔的标准橡胶运动场; ——校园内的“名人头像”,文化墙,处处折射出的是我校的文化氛围。漫步校园,绿草如茵,曲径通幽,景色宜人,既有古代书院的幽静,又有现代学校的气派。学校还有专门的网站,为外界打开了了解板场中学的一个窗口。学校食堂整洁、宽敞,学生宿舍设施齐全,满足了寄宿学生基本生活的需求。
这里是放飞梦想的乐土, 这里是收获希望的家园!
全体板场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阔步前进,锐意改革,使这所学校越发充满活力!
(2)
一个务实进取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勇立潮头,运筹帷幄,务实求真,开拓创新,走“人性化管理、集体决策、阳光操作、安全运行”的办学路子,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加大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形成了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敬业、爱生、严谨、笃学的师资队伍,造就了一个勤学、善思、活泼、向上的学生群体。这一切,推动了板场中学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辉煌业绩,谱写了板场教育新华章。
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板场中学的教师终把教师誓词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们忠于教育事业,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构筑迈向成功的基座。学校还通过政治学习、学习先进人物等方法加强师德形成。
(3)
校园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的稳定,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校能顺利开展各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为此我们根据乡情、校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三抓三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的工作思路,具体做法是:
抓法制教育,创法治校园。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辅导员)作用,积极开展法制宣传,通过坚持开展学校法制教育,形成常态,有效提升了依法治校能力,三年来,我校无一名师生违法违纪,升学率达98.6%。
抓人性管理,创温馨校园。学校通过实施关爱工程,促“后进生”转化。每学年学校都要认真摸排学校后进生、问题学生、留守学生的情况。对“后进生”,我校不歧视,不排斥,不推向社会,而是采取“六帮一”关爱措施促其转化。两年来,我校“后进生”转化率达98.8%,初三有20名“后进生”考入普通高中,2人进入省级示范性高中,其余33人由政府、学校、社会资助分别送入贵阳电子工业学校、重庆工商学校等学校就学。学校还实行“五制”,即承包制、亲情电话沟通制、巡防制、情况通报制、实行结伴制,强化校外暂住(留守)学生管理。
抓精细管理,创特色校园。学校严格落实“五有”、“五到家”和“八统一”的工作要求,建立学生家长、知名人士、人大代表、退休教师共同参与的平安创建机制,健全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措施及37个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网吧、娱乐场所、流动饮食摊点等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整治,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全面推进“放心食堂”建设,构建村(居)、学校、政府齐抓共管平台。学校还营造书香文化氛围,做到“三有四能”,即每天早晨都有读书声,每天都有学生在图书室阅读书籍,每天都有教师指导,大部分学生能背诵50条以上人生哲理格言,能写一手规范汉字,能跳一曲土家摆手舞,能唱5首以上土家山歌和爱国歌曲。此外学校还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奖惩兑现。
(4)
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要树立、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关键在于管理规范化,使各项工作内化、吸收,逐步成为行为习惯。
我校首先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全力打造书香校园。我校开展读书活动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读书让学生求知,通过读书让学生学会做人,通过读书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从开放空间、主题区域、流动图书、主体参与四个方面营造读书氛围。学校还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学校抓实每天的晨读和晚读,抓好校园读书日,举行各类竞赛,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举行“阅读之星”抽考活动。板场中学在校长总体抓,分管副校长具体抓,教务主任、政教主任亲手抓,全体教师共同抓的齐抓共管下开展读书活动。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学校工作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形成了学风浓厚、教风端正的理想效果,总结为“一个载体,四个全面”: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全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全面转变学校教学模式;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全面打造平安校园建设。
学校以写字课为抓手,不断规范学生行为。汉字是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极具魅力的语言元素。认识汉字,写好汉字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中学生尽管有了
一定的识字量和语汇积累,但是在作文中错别字多,书写散乱的现象依然严峻。督促学生认真写好汉字,是每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提出“写规范字·做君子少年”,就是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
校除了狠抓读书和写字的习惯养成外,还以抓日记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日记,是生活的记录,好比是一条纽带,它的一头是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另一头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学校特制了“板场中学‘书香校园、润泽人生’”日记本,由语文老师、班主任专门督促检查学生日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铜仁市中小学“4+2”特色教育工程,以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人文、体育、艺术、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特长爱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校认真按照市县相关工作要求,学校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定案分工,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我校“4+2”特色教育工程。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开展“4+2”特色教育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学校定期开展艺术节、运动会,初级学生艺术、体育素质发展。学校还组织开展手抄报、小制作、书法竞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学校通过升旗仪式和班会课、学校专题教育活动,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学生“三生、四爱、五心、五好”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此外,学校还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兴趣班、兴趣小组,为学生的特长提供发展平台。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研教改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学校在抓实抓好“4+2”特色教育工程的同时,也一直不停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课堂,调整课堂结构,积极研究““任务导学—讨论交流—展示评价—总结延伸”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已经提前预的基础之上,教师利用10分钟来分配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利用20分钟进行交流、分组讨论、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利用10钟的时间进行练习、演示、互评;利用5分钟让学生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合作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此外,学校还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研究水平,打造学校优师名师。
板场中学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老师们积极争取课题立项,“书香校园、润泽人生”、“写规范字,做君子少年”等课题均已立项。今年板场中学被立为“中国教育报刊培训与贵州省沿河县教育局区域合作”培训项目学校之一,板场中学紧紧抓住这次机遇,正全心全力打造新型教师团体,为板场课堂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春风。
(5)
光荣与梦想同行,辛勤付出的汗水与智慧铸就辉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校通过十年多的努力,特别是近三年来精心付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扶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直好评,上级部门也对我校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先后被县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授予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单位”、“两基工作先进集体”、“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全工作达标学校”,2012年、2013年连续被铜仁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2012年2月被铜仁市教育局评为“平安校园”、2012年7月被沿河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二等奖,同年被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评委“安全文明校园”。由于学校各项业绩突出,我校安正武同志被铜仁市中小学名校长,授予“梵净山名师”的荣誉称号。
(6)
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成就,无不彰显出板场中学的时代风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今的板场人,正承载着新的希望,驾驭着新的机遇,勇攀高峰,努力迈向新的辉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