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一、基础练习 1.春秋 礼崩乐坏 礼制 宗法制度2.C 3.B 4.B 5.(第二个)“仁”(改为义),“礼”(改 为仁),“义”(改为礼)。 二、拓展练习
6.(1)仁就是完美的德行、仁慈、善行、人性、人情:高贵。(2)材料二、三对“仁”的解释是:仁是一种最高道德标准。“仁”就是“爱人”,是一种对亲疏远近和贵贱等级有差别的爱。“仁”就是一个人能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论行为都合于礼,具体表现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3)材料二、三中关于“仁”的解释着眼于仁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的作用。材料一中的“仁”则主要理解为一种人格品质。 (4)观点:反对国君言利,认为利是亡国的根源。应该讲求仁义,讲仁义将有利于国家稳定。 (5)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均要求人们讲仁义,其言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同点是,孟子提出仁政论,这是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7.(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之后,汉武帝又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学业完成,经考试合格后,即可担任官职。(2)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和解释、阐发儒家经典的专门学问。(3)《诗》、《书》、《礼》、《易》、《春秋》(或其他符合题意者)。(4)推崇儒学,校正经书。
8.(1)西汉时期,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儒家学说,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提出“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2)一是张居正身为首辅大臣,又是兼管万历皇帝教育事务的人,他有职责教育小皇帝。二是儒家文化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既突出了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君王的统治奠定理论依据,也使宣扬儒家学说的臣子以“天人感应”的学说限制王权。作为皇帝,听从教育自是应该,为维护统治,也须服从臣子的劝导。
第2课 宋明理学
一、基础练习
1.程颢、程颐 天理论 理学2.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3.B 4.D 5.D 6.C 二、拓展练习
7.(1)在恢复礼制的基础上,统治者施政以恭、信,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施政以宽、信、惠,调和社会矛盾,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2)战国时期。(3)“五常”是“五者”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认识之上,都是强调以礼制来维护社会秩序。(4)“私欲之蔽”。 (5)朱熹。(6)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并以“仁”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希望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仁、义、礼、智、信,发展了儒家学说,希望统治者能推行仁政。宋代理学兴起,朱熹汇诸家学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天理论,将个人修行、人间伦理、社会秩序有机统一起来。王守仁则在宋代理学的基础上提出“心学”,在他的理论中,“心”作为一种精神实体,被视为宇宙的最高本原。
8.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由于此阶段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纷争,儒家提出了仁、义、礼、智的救世学说。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汉武帝继位后,儒学地位迅速上升。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新的儒学体系由此形成。武帝以后,经学兴起。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
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
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一、基础练习
1.父系家族 家国同构2.宗法制家族 门阀制家族 宗族制家族3.B 4.A 5.A 二、拓展练习
6.(1)累世同居的大家庭组织。(2)其一,儒家学者从稳定社会秩序考虑,极力宣扬传统礼教,提倡“敬宗收族”。其二,汉代以来,儒家学者以及统治者注重礼制的作用,认为“礼”有“定亲疏”、“明是非”的作用,并对“礼”做了详细的规定,礼从汉代以来成为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其三,宋朝,儒家对“礼制”做了修正,使其更顺民俗,编撰人们平时所用的礼书。其四,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讲究仁义礼智信等,这些思想品格可以促使家族家风淳厚。其五,中国社会自宋以来;家族通过家谱、祠堂、族田的功能手段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其六,作为个人,家族成员可以依靠家族力量维系个人在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争取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诸如此类的各种因素,影响了义门陈氏的行为,导致其累世同居而成为一大家庭。(3)中国社会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长期以来,统治者出于稳定社会秩序的考虑,宣扬传统礼教,提倡“敬宗收族”。统治者表彰义门陈氏,是将陈家作为标杆,为其统治做宣传。
第4课 礼制规范
一、基础练习
1.社会政治和行为道德 仪2.等级制度 礼制规范3.A 4.B 5.A 6.B 二、拓展练习
7.(1)礼的本义是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后引申为规范。作为行为规范的礼起源于国家起源之初,至周公“制礼作乐,,后,礼作为一种制度,完备起来。(2)④、②、①、③。(3)礼制,因为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中的“礼”是指“周礼”,为周公所制定的礼制。(4)礼的本义是祭神的器物和仪式,祭祀用的器物,也即为礼器。礼在后来引申为规范。作为行为规范的礼起源于国家起源之初,至周公“制礼作乐”后,礼制完备起来。儒家学说中的“礼”即指“周礼”。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希望回到西周等级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但又主张将礼推广至平民阶层。《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儒家在汉武帝时期获得独尊地位,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也就发展成为一专门的学问——经学。此后《礼》也称为《礼经》,成为西汉五经之一。汉儒学家对前代的礼仪制度做了深入而系统的理论阐述,而且将一系列礼节仪式规范化、世俗化,从治国理家、求学问道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具体而细致的规定。自此,礼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礼也开始介入法律,至隋唐,援礼人法完成。北朝北周开始,在中央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全国礼仪、教育科举与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之事。隋唐,礼部为六部之一。所以,礼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8.(1)西汉,儒家学说在被定于一尊,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先前按照法家精神制定的中国古代成文法不断渗入儒家思想,儒家所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礼制规范和伦理纲常,逐渐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最高准则。(2)“春秋决狱”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进程,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法制中的地位,“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维护了礼制社会,也长期影响了中国。“援礼入法”的思想、“十恶訾八议”的规定,维持了社会等级秩序。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援礼入法”的实质是魏晋以后,统治者将危及社会等级秩序的十项行为定为“十恶”,视作不可饶恕、必须严惩的重大罪恶。“十恶”之外的罪行,如果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则可根据其身份地位以及对朝廷的功绩酌情减刑,称为“八议”。如果是平民侵害权贵,晚辈侵害长辈,则根据尊卑上下和血缘亲疏加
等严惩。可见,它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成员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春秋决狱”、“援礼人法”,使中国法律富有厚重的人性,是古代中华法的巨大特色。如,汉宣帝时期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但重人性有时也会与法律的理性、严密性造成冲突。汉代“春秋决狱”也有防止酷刑,以及滥用法律的作用。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一、基础练习
1.越南 朝鲜 东亚文化圈 儒家文化圈 2.D 3.A 4.D 5.C 6.马礼逊(改为罗明坚),“五经”(改为“四书”),“四书”(改为“五经”),法文(改成拉丁文)。 二、拓展练习
7.(1)约公元前l世纪前后传入朝鲜;6世纪初,又经朝鲜传人日本。(2)清朝统治者采用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清朝统治者重视笼络儒家学者;乾隆皇帝时期,编纂了《四库全书》。(3)朱子学是南宋朱熹所创导的儒家学术。他在继承、发扬“二程”之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的核心是天理论,而关键仍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他指出人性本似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4)儒学在东亚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朝鲜和日本的国家体制仿效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体制。朝鲜和日本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朝鲜和日本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学影响,表现为社会观念、伦理规范、社会礼仪与风俗习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第一单元 单元练习
一、画像砖的历史内涵
画像砖生动表现了汉代经学大师授徒的情景。画面上老师盘腿端坐于教坛上,学生依次跪坐在两旁,这说明汉代老师很受尊重、地位较高;学生手中拿着竹简缀成的教本,可知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为竹简。汉代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围绕老师而坐,颇像阿拉伯的圈学7。教学方法可能是问答形式。画像砖上的人物所穿的服装宽大,舒张,头饰丰富,是汉代汉人服饰的样式。学生和老师没有桌椅,可见汉代还没有课桌椅。但是学生席地而坐,老师则有教坛。考虑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汉代太学的老师被称为博士;在地方上,设郡学,有经师授学。因此,那位老师可能是博士,也可能是经师,他们在教授“经学”。将教学场景刻入画像砖,可见东汉人对教育的重视。这与当时社会儒学居于统治地位,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有关。
二、历史学习中的知识梳理 以文字表述: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重振周礼为己任,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提出“仁”、“礼”、“义”的观点。战国的孟子与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汉代,儒家开始居于统治地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相应”学说,形成“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汉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朱熹提出“天理论”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特征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
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不小反响。时至今日,人们仍在热烈探讨,儒学能否在现代社会实现新的转型,为人类历史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礼仪制度 以思维图表示:
家庭制度 儒家 孔孟之道——两汉经学——宋明理学 君主制度
现代化问题 以社会史研究的方法概括:
社会文化:孔孟之道、两汉经学、宋明理学。 社会政治:君主政治、援礼人法、科举制度。 社会结构:家族制度、纲常等级制度。 社会生活:道德教化、礼仪制度。
社会发展:辐射东亚、远播西方、现代化。
其他如年表、大事记、人物传记、歌曲、漫画、网站网页、图表等,符合题意均可。 三、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学说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观念。儒家思想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儒家的和谐思想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求社会达成一种政治安定的状态,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应以“仁”,也就是爱人。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技术,经宋朝毕昇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2.三个国家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三个国家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由于长期的熏陶,儒家思想成为三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渗入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规范和日常生活之中。
3.欧洲人对中国文献的翻译、介绍始于16世纪,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长期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他悉心钻研儒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进入17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明朝天启年间,金尼阁对“五经”做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清朝康熙年间,寓居中国20多年的柏应理回到欧洲,他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内容包括作者对儒学的详细介绍、孔子传和孔子域像、“四书”译文等,并附有中国王朝纪年表。至l8世纪中叶,已
远播西方 辐射东亚 道德教化 援礼入法 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儒家思想传人后,在欧洲引起极大反响。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赞赏,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4.(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儒家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智慧,它长期存在,并深刻影响着儒家文化圈的人。至今,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仍保留着忠孝、敬老尊长、重视家族、隆祀祖先等传统。这是一种历史和民族的记忆。儒家社会走向近代化,就必须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之上,不可能脱离它而存在。例如,新文化运动宣扬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虽然其主流是正确的,但其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这种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是不正确的。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家文化有积极意义。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理想,如天下为公、和合观念、爱人之心、君子人格、忠恕之道、忧患意识等,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具有现实意义。日本、新加坡、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可证明儒家文化对于实现现代化有作用。因此,儒家文化,作为历史传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既是实现现代化的出发点,也可以为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