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坡度不小于1/2的屋面,以下哪项为易受雷击的部位( )。 A、屋角 B、屋脊 C、檐角 D、以上均是 115、用圆形不锈钢导体作为垂直接地体,直径不应小于( )mm。 A、10 B、12 C、15 D、20
116、连接单台或多台I级分类试验或D1类电涌保护器的单根导体的最小截面计算公式为:
( )(Smin为单根导体的最小截面,Iimp为流入该导体的雷电流)
A、Smin≥Iimp/8 B、Smin≥8/Iimp C、Smin≥Iimp/4 D、Smin≥4/Iimp 117、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过程中,下列校正系数应取2的是:( )。
A、湖边 B、山坡 C、地下水露头处 D、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 118、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是将多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并直接与( )连接的金属板。 A、接闪器 B、引下线 C、基础钢筋 D、接地装置
119、浪涌保护器(SPD ) 是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泄放浪涌电流的电器,它至少包含一个( )。
A、非线性元件 B、压敏电阻 C、放电管 D、熔断器 120、冲击电流一般用于浪涌保护器的( )试验。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以上都不是 121、传输系统中插入一个浪涌保护器所引起的损耗称为插入损耗,其值等于浪涌保护器插
入前后的( )功率比。
A、电压比 B、电流比 C、功率比 D、阻抗比
12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因直接雷击和雷电电磁脉冲可能造成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
最大雷击次数Nc可按下式计算(C为各类因子)( ): A、5.8×10-1 B、5.8×10/C C、5.8×10电子信息系统可定为A级的是( )
A、五星级酒店 B、大型火车站 C、大型港口 D、三级医院电子医疗设备 12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可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和价值确定雷电防护等级,下列场所
电子信息系统可定为B级的是( )
A、四星级酒店 B、二级金融设施 C、大中型有线电视系统 D、三级医院电子医疗设备
125、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可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和价值确定雷电防护等级,下列场所
电子信息系统可定为C级的是( )
A、四星级酒店 B、大型体育场
C、二级安全防范单位 D、二级医院电子医疗设备
126、在LPZ0A或LPZ0B区与LPZ1 区交界处应设置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与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127、垂直接地干线宜选用多股铜芯导线或铜带,其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 )mm。 A、6 B、16 C、25 D、50
2
-1
-1.5
/C D、5.8×10/C
-2
12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可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和价值确定雷电防护等级,下列场所
50
128、楼层等电位端子板与机房局部等电位端子板之间的连接导体宜选用多股铜芯导线或铜
带,其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 )mm。
A、6 B、16 C、25 D、50
129、机房局部端子板之间的连接导体宜选用多股铜芯导线,其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 )
mm。
A、6 B、16 C、25 D、50
130、设备与机房等电位连接网络之间的连接导体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 )mm。 A、6 B、16 C、25 D、50 131、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 )mm。 A、25 B、50 C、100 D、150 132、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 )mm。 A、25 B、50 C、100 D、150 133、机房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 )mm。 A、25 B、50 C、100 D、150
134、为了使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具有良好的电磁环境,一般而言主机房宜选择在建筑物的
( )部位。
A、高层中心 B、低层中心 C、高层边沿 D、低层边沿
135、当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户外线缆采用非屏蔽电缆时,从人孔井或手孔井到机房的引入
线应穿钢管埋地引入,埋地长度不应小于( ),且不宜小于15米(ρ为埋地电缆处的土壤电阻率)。
A、√ρ B、2√ρ C、3√ρ D、1.5ρ 136、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防雷引下线的最小平行净距为( )。 A、0.5米 B、1米 C、1.5米 D、2米 137、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防雷引下线的最小交叉净距为( )。 A、100mm B、150mm C、300mm D、500mm
138、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燃气管的最小平行净距为 ,最小交叉净距为 。( ) A、300mm,20mm B、500mm,20mm C、300mm,50mm D、500mm,50mm 139、配电系统中一般用电设备的耐冲击电压额定值Uw可为( )。 A、6kv B、4kv C、2.5kv D、1.5kv
140、在TN-S系统中每一相线与PE线间的浪涌保护器的最大持续工作电压Uc值不应低于
( )。
A、U0 B、1.15U0 C、√2U0 D、√3U0
141、LPZ0和LPZ1 界面处每条电源线路的浪涌保护器的冲击电流Iimp,当无法计算确定时应
取Iimp( )。
A、大于或等于12.5kA B、小于或等于12.5kA C、大于或等于20kA D、小于或等于20kA
142、当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 米、限压型浪
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 米时,在两级浪涌保护器之间应加装退藕装置。
2
22
2
2
2
51
( )
A、5,10 B、10,15 C、10,5 D、15,5
143、电源线路浪涌保护器在各个位置安装时,浪涌保护器的连接导线应短直,其总长度不
宜大于( )。
A、0.5m B、0.8m C、1m D、1.5m
144、在LPZ0区与LPZ1区交界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宜选择下列哪种试验类型的浪涌保护
器?( )
A、Ⅰ类 B、Ⅱ类 C、A1类 D、D1类
145、接地装置与室内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的连接导体截面积,铜质接地线不应小于 mm,
当采用扁铜时,厚度不应小于 mm。( ) A、75,4 B、50,4 C、50,2 D、25,2
146、电子信息设备机房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mm铜带安装局部等电位连接带。( ) A、100 B、75 C、50 D、25
147、对于石油化工户外装置,以下情况可以不进行防直击雷设计的是( )。 A、安置在地面上高大、耸立的生产设备;
B、安置在地面上的大型压缩机、成群布置的机泵等转动设备; C、安置在高处易遭受直击雷的照明设施; D、地面管道和管架
148、用作接闪器的石油化工生产设备应有金属外壳,其易受直击雷的顶部和外侧上部应有
足够的厚度,当需防止击穿时,钢制设备的壁厚应不小于( )。 A、4mm B、5 mm C、6.5 mm D、7 mm
149、对于石油化工装置,高大炉体、塔体、桶仓、大型设备、框架等应至少使用两根引下
线, 引下线的间距不应大于( ) A、12 m B、18m C、25 m D、30 m
150、石油化工装置中在高空布置、较长的卧式容器和管道(如送往火炬的管道)应在两端
设置引下线,长度超过( )时应增加引下线数量 A、18 m B、25m C、30 m D、100 m
151、石油化工装置防雷电感应的接地体,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 A、4Ω B、10Ω C、30Ω D、100Ω
152、石油化工装置中炉区内炉子上接地连接件应安装在框架柱子上高于地面不低于( )
的位置。
A、150mm B、300mm C、450mm D、800mm
153、金属罐体应作防雷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并应沿罐体周边均匀布置,引下线的
间距不应大于 ,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 ) A、18m,10Ω B、18m,30Ω A、30m,10Ω A、30m,30Ω 154、由压敏电阻元件组成的电源避雷器属于( ) 避雷器。 A、开关型 B、箝压型 C、复合型 D、高能量型
155、接地装置的作用是把雷电流从接闪器尽快散逸到大地,以避免高电位反击和跨步电压
2
2
52
危险。因此对接地装置的要求是 ( ) 。
A、足够小的接地电阻 B、接地体的形式和长度 C、良好的散流能力 D、形成环行接地网
156、TT系统中,最大连续工作电压Uc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 。
A、Uc≥1.15Uo B、Uc≥Uo C、Uc≥1.1Uo 157、遇有下列情况之一,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有( ) A、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B、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C、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米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
高耸建筑物
D、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158、架空避雷线和避雷网宜采用截面不小于( ) mm的镀锌钢铰线。 A、20 B、50 C、35 D、15
159、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所具有的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
于( ) 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A、0.05欧姆 B、0.03欧姆 C、0.1欧姆 D、0.3欧姆 160、建筑物的接闪器成闭合环形的多根引下线时的分流系数:( ) A、0.66 B:0.44 C、1/n(n为引下线根数)
161、地网(ρ=100Ω·m)现测得工频接地电阻为10.0Ω,则该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为
( )。
A、5.0Ω B、10.0Ω C、15.0Ω D、20.0Ω
162、粮、棉及易燃物大量集中的露天堆场,宜采取防直击雷措施,当其年计算雷击次数大
于或等于0.06时,宜采用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防直击雷,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保护范围的滚球半径hr可取( )。
A、30m B、45m C、60m D、100m
163、在LPZ0A或LPZ0B区与LPZ1区交界处,在从室外引来的线路上安装的SPD,应选用符
合( )分类试验的产品。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常规
164、我国一般按年平均雷暴日数将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强雷区。多
雷区是指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
A、≤25天 B、25~40(含)天 C、40~90(含)天 D、>90天 165、在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中,当树木邻近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树木与建
筑物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 )m。
A、2 B、3 C、5 D、10
166、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 )及以上时,该建筑物宜确定为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A、20% B、25% C、30% D、35%
167、建筑物内220/380V配电系统中电源处的设备要求的耐冲击电压额定值是( )。
2
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