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元代的优秀杂剧比较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各阶层人民对贪暴的封建统治者和残酷的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个制度的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这个主题发展到元代,则第一次以戏剧文学为载体,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关汉卿的《窦娥冤》及其他重要作品,正是表现这个主题的最优秀的代表。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全剧的主要情节如下: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要进京应考,因为欠蔡婆的债,被迫让窦娥当蔡家的童养媳以抵债。窦娥成婚不到两年,丈夫死去,她和婆婆一起过活。一天。蔡婆出城索债,债户赛卢医骗她到郊外,要把她勒死。这时张驴儿和他父亲刚好撞来,蔡婆被救了。张驴儿听说蔡婆家里有个年轻媳妇,就逼着婆媳俩嫁给他们父子。蔡婆不得已答应了,窦娥却坚决拒绝。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与他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又借这件事威胁窦娥,窦娥仍不屈从,他就诬告窦娥害死了他父亲。昏庸贪财的官吏屈判了窦娥死罪。行斩时,窦娥对天发下三桩誓愿,都应验了。后来窦天章一举及第,做了提刑肃政廉访使,才平了这桩冤案。在这出悲剧中,作者倾注心力塑造了一个善良纯朴、坚强不屈的女性形象。
《窦娥冤》在各种版本的《录鬼簿》中均有著录。《元曲选》本此剧“题目”作《秉鉴持衡廉访使》,“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是此剧的简称。这部伟大的悲剧,是元代社会现实的产物,作品鞭挞的是这个社会的黑暗制度,歌颂的是反抗这个社会制度的斗争精神。而作为艺术构思,关汉卿显然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古老的“东海孝妇”故事。
一、“东海孝妇”故事给关汉卿创作以极大的启发。
“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汉刘向《说苑·贵德>>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
冤。郡中罹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立生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 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之人日:“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 无子,守寡日久,我老,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 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 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
4
于公日;“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 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日:“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 必有封侯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
《汉书·于定国传》亦载此事,情节基本相同,只增加了一个细节:谓于公与前太守相争执,“弗能得,乃抱其狱具,哭于府上,因疾辞去。”干宝《搜神记》所载,除《说苑》、《汉书》上述内容,又有新的情节:
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日:“青若有罪,血当顺下;青若枉 死,血当逆流” 。即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关汉卿在创作《窦娥冤》时,不仅在整体剧情安排上吸取了这个传说,而且在剧中还不止一次通过人物的唱、白直接引述:
(窦娥唱)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 为东海曾经孝妇冤。(《窦娥冤》第三折)
(窦天章云)昔日汉朝有一孝妇守寡,其姑自缢身死,其姑女告孝妇杀姑,东海太守将孝妇斩了。 只为一妇含冤,致令三年不雨。后于公治狱,仿佛见孝妇抱卷哭于厅前,于公将文卷改正,亲祭孝妇 之墓,天乃大雨。(《窦娥冤》第四折)
显然,“东海孝妇”的传说,对关汉卿的创作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应指出的是,有关这一传说的记载,主旨在于表明于公(于定国之父)断案公平,而关汉卿的《窦娥冤》,作为戏剧艺术,则通过一系列戏剧冲突,塑造了鲜明的舞台形象,表现了更为深刻的主题。
二、剧情的不断发展,激烈的悲剧冲突,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此剧一如元杂剧之通例,全剧由一个“楔子”和四折组成。“楔子”中交待了窦娥之父窦天章因受高利贷盘剥,不得不把七岁的儿端云卖与放高利贷的蔡婆婆做童养媳。高利贷成了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一个因素。
第一折开始的剧情,已是十三年之后。这期间,当年只有七岁的端云,已成为守寡三年的二十岁的窦娥,并随蔡婆婆搬到了山阳县居住。蔡婆婆依旧以放高利贷为生。当她去找赛卢医索债时,险为所害,而“搭救”她的张驴儿父子,作为元代社会公害之一的“泼皮”,却乘机要霸占蔡婆婆与窦娥。张驴儿父子的出现,是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二个因素。
张驴儿父子来到蔡家之后,戏剧冲突的发展,形成了两条线索:一是表现为张驴儿一心要强占窦娥,而窦娥则毫不犹豫地予以回绝;二是表现为蔡婆婆已经默许了张驴儿父子的要求,而窦娥不仅自己坚决不从而且对婆婆的行为予以沉痛
5
的批驳。这两条戏剧冲突线,交错展开,推动剧情的发展,终于发生了张驴儿本欲毒死蔡婆婆,结果却误戕其父的关键性情节。
“孛老”的误死,是偶然性的,但对戏剧冲突的发展,却是一个关键:由此而发生了窦娥被诬入狱,展开了窦娥与官府的冲突。而官府的黑暗,则是导致窦娥悲剧结局的最根本的因素。
窦娥受刑不屈,据实辩诬;而楚州太守桃杌贪赃枉法,惟期屈打成招,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剧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便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变化:
(孤云)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正旦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
死公公来。(孤云)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将枷来枷上,下在死囚牢里去。到来日判个斩字,押 付市曹典刑。 (《窦娥冤》第二折)
这一“突转”,把剧情推向高潮(第三折),使戏剧冲突的实质,由窦娥与个别官吏(楚州太守)之间的矛盾发展为窦娥与整个黑暗制度的矛盾,即以刑前“三誓”发出了对整个黑暗制度的控诉,表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三誓”的兑现,正是上述戏剧冲突的升华,表现出反抗者的悲剧力量和作者对正义的信念。
第四折戏,是高潮之后的结局。窦娥屈死三年之后,其父窦天章作为参知政事并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经窦娥鬼魂的一系列活动,窦天章终于为之平反。全剧的冲突以这种特殊形式获得了解决。这当然是作者乃至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的寄托,使正义得到了伸张,邪恶受到了惩罚。窦娥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就是在上述戏剧冲突发展中塑造成功的。
这里还应当指出,关汉卿是有着思想矛盾的作家,这种矛盾也体现在悲剧主人公身上。关汉卿具备了当时所可能有的先进思想,却没有也不可能超越时代,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他怀疑和否定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天地鬼神,又不能完全抛弃它,最终还是“皇天也肯从人愿”,靠了“感天动地”,借助超现实的想像,创造具有奇幻色彩的境界,来显示窦娥的愤怒和冤屈;他否定封建官府,却又找不到可以代替它的、代表民众的力量,窦娥的冤案最终还是假清官(窦天章)之手得以昭雪;他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鞭笞,而结尾又喊出了“与天子分忧”、“王家法不使民冤”的颂辞,表现了对明君、王法的企盼。虽然第四折写了窦娥鬼魂重翻案卷、拨弄灯烛,在伸冤过程中的主动性,可视为生前斗争的延续,但毕竟是对官府依赖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没有力量保卫自己,也没有复仇的手段。她的抗争之所以有力,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她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窦娥是强大的,官府可以杀死她,却不能使她屈服,不能打倒她。
6
她是用自身的毁灭来肯定和张扬了有价值的东西。窦娥悲剧形象的价值,不在于提出了新的社会理想,而在于对旧的现存社会提出了怀疑,在于赞美了斗争精神。为正义和理想而斗争而进取,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马克思说过:“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①
三、故事的不断铺展,使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越来越丰富。
随着一系列不幸遭遇的逐层出现,窦娥的性格,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从一个严守妇道的善良的普通妇女,发展成为具有强烈反抗精神,敢于痛斥官府、控诉天地的女性。深刻的悲剧性,使这形象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窦娥的童养媳和青年寡妇的命运,使她“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倍尝人世艰辛。但是,她对这痛苦和忧愁却无法作出解释,她怀疑这都是因为自己的命苦,她唱道:“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甚至以为“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于是,她安于现状,别无所求,只想着“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当张驴儿父子闯入她的生活,而婆母又默许了他们的无耻要求时,她认为,婆婆“六旬左右”,竟然“旧恩爱一笔勾”,“枉教人笑破口”。这实质上虽是一种贞节观念的表现,但她拒绝张驴儿的无理要求,敢于与张驴儿斗争到底,却正是以这一观念为精神支柱的。当然,那反抗的坚决和勇敢,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妇女不畏强暴、勇于自卫的传统然而,正是这看来是“局限性”、“落后面”的性格却显示出窦娥整体形象的深刻意义:如此一个恪守封建妇道的善良女子,也终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 张驴儿之父误死以后,面对张驴儿的“官休”的威胁和“私休”的引诱,窦娥明确回答:“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与你见官去来。”这表明窦娥是相信或希望官府大人会“明如镜,清如水,照妾身肝胆虚实”的。然而,贪官枉法的现实,很快就教育了她。当贪官决定窦娥不招就毒打蔡婆婆时,窦娥为了保护蔡婆婆而屈招了。这时,她原来对官府的信任或希望,彻底破灭了,她深刻感受到了天地之不公,日月之不明,第三折的[端正好]、[滚绣球]两首曲子唱出了她内心的激愤: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一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
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 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 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