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的维吾尔族,盖新房、乔迁、结婚时,都要用盐,以此来祈求平安、吉样和幸福。 有趣的是,南疆一些地方的维吾尔族群众还用盐来下“逐客令”。如果谁家来了一位不受欢迎的客人,久坐不走,主人又不好意思开口叫客人离去,于是,他们到厨房移动几次盛盐葫芦,相信客人会很快离去。
达翰尔族
塔城地区的达斡尔族,是清乾隆年间在塔城戌边的达斡尔族将士的后代。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就有达斡尔族官兵换防进驻塔城。同治初年,伊犁爆发农民反清起义,部分驻防伊犁的达斡尔族官兵突围后绕道俄国,抵达塔城。光绪九年(1883),塔城达斡尔族被改编为两营。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重建塔尔巴哈台绥靖新城的达斡尔族人有300多户。光绪十七年(1891),达斡尔族编为六旗驻守塔城。民国初年裁军,1917年,达斡尔族迁居今塔城市阿西尔一带屯耕。新中国成立后,塔城县设“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1990年,全地区有达斡尔族4474人,聚居在塔城市的有4324人。 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一部分人兼通汉、哈萨克、维吾尔等族语言,有“天然翻译”之称,现普遍使用汉字。达斡尔族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刺绣、剪纸至今相传不衰。达斡尔族历史上曾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多祭“腾格尔”(天)、祭“鄂博”(即在山顶上用土或石垒成圆堆),每年农历五月祈求风调、人畜平安。新中国成立后,信教人数极少。从事农业生产的达斡尔族居住土木或砖木结构的平
房,屋内砌有保暖御寒的火炕。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达斡尔族住单位统建的楼房或家属。
达斡尔族有在“哈拉”(部落)内部通婚的习俗,但不限制同其他民族通婚。男女缔结婚姻,经订婚、过礼、迎娶三步。婚礼俭朴,气氛活跃。
丧事施行棺殓土葬。达斡尔族人很重服孝,一般祖父、祖母、父、母亡,服孝3个月;伯父、伯母、叔、婶亡,戴孝2个月,5代以内的侄孙也要戴1个月孝;舅父、舅母亡,无子女戴孝时,由外甥服孝;丈夫死,妻给丈夫戴孝3年。服孝期内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不出远门。新中国成立后,服孝礼节已大为简化。
达斡尔族传统服饰近似蒙古族。女子旗袍和罩褂的领口、袖口和襟摆上,贴绣各种花纹的镶边,男女皮袍的襟摆沿边配上各种图案的装饰。新中国成立后,男性多着制服、西服达斡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和奶制食品,普遍食用蔬菜。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要祭祖、扫墓。除夕,欢乐通宵。一,晚辈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逐户互拜,一直热闹到初正月十五。清明、端午、中秋节和十月初十的千灯节亦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
俄罗斯族
18世纪末期,一些俄罗斯族人从俄国进入塔城经商定居。19世纪末至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又有一部分俄罗斯人迁居塔城县、额敏县、乌苏县境。20世纪30年代,一批东北籍华侨携带部分俄罗斯
眷属入境,加入中国籍。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中期,大部分俄罗斯族人返回苏联。1990年, 全地区有俄罗斯人口2696人,大部分 聚居在塔城市,主要从事教育、卫生及各种修理业、运输业的手工业塔城俄罗斯族男性多着西服,女性喜穿花色连衣裙,戴方头,80年代,男女青年多着时装。饮食以小麦面为主食,多加工成烤制品,一般家庭主妇都会制做面包、饼干等食品。喜食奶制品。塔城地区的俄罗斯族过圣诞节、复活节,也过春节。圣诞节亲友相聚,欢歌起舞。1985年后,每逢圣诞节,由政府有关部门举办联欢晚会,多是男女成对,围成圆圈跳集体舞。
哈萨克族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13世纪,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字。 居住:逐水草而游牧的哈萨克牧民,春、夏、秋三季住轻便灵巧的毡房,转场搬迁开始时,将行李及毡房构件捆上牛、马、驼背即可,到有水草处即卸下搭好。冬季回到冬窝子,住向阳坡泥土石块或圆木修建的低矮平房。近年,政府支持牧民定居,多数牧民住进土木或砖混建筑的宽敞明亮新居。从事农业或其他职业的哈萨克族住有庭院平房或楼房。
婚姻:哈萨克族限制同一部落的男女结亲,如果通婚,无血缘关系必须超过7辈, 联姻的人家要相隔7条河。哈萨克族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且由父母包办。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
嫁妆一般多为毡房、驮畜、家具、服饰和新娘的乘马等。确定婚约后,女婿方可拜见岳父母,开始往来。婚嫁时, 男女双方唱《怨嫁歌》、《劝嫁歌》和《揭面纱歌》等民间歌曲,以赞颂婚姻的美满。新中国成立后,贯彻执行《婚姻法》,废除封建买卖包办婚姻,青年男女大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结婚、离婚、复婚均到政府办理手续。彩礼、嫁妆无成约,嫁娶仪式逐步简化。
丧葬:哈萨克族人的葬礼隆重,按照伊斯兰教的仪式举行。人死后,头朝北、脚朝南、面朝西安放,以洁净白布盖脸,用布幔围帐将遗体遮挡起来,由亲属守灵。出殡前,遗体用清水沐浴后,由毛拉(阿訇)用白布缠裹安放于灵床,举行 祈祷仪式。遗体一般是当天或次日埋,实行土葬。葬后7天、40天和1周年,均要过“乃孜尔”(祭祀),对死者表示缅怀和哀悼。按照哈萨克族传统习惯,丈夫死后,妻子必须守孝1年。1年之内妻子必须穿黑色衣服或素色服装,包白头巾,以示悼念。吊唁人若是至亲或妇女,死者的妻子必须前去拥抱,放声大哭,唱挽歌。
节日:哈萨克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纳吾热孜节 每年3月21日即春分这一天为“纳吾热孜”节,是哈萨克族人信奉伊斯兰教之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传统节日的春节。从“纳吾热孜”节这一天开始,哈萨克族即将开始搬迁牧场,从事新的一轮畜牧生产,就算辞去旧岁,迎来新春。过节时,各家各户都用小麦、大米、奶疙瘩、肉、奶豆腐等混合做成“纳吾热孜饭”,人们走家串户吃“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同时周围的哈萨克人还要聚集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