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各生态大区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②生态环境都非常脆弱 ③边界是明确的 ④边界具有过渡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传统民居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结果。下面两图分别为北半球两个地区典型民居景观图及房屋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甲地民居采用设计门前台阶的建筑形式,主要考虑的自然原因是( )
A.夏季洪水多发 B.夏季高温潮湿 C.冬季降雪量大 D.冬季光照时间短
4.乙地民居采用“地穴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光照 C.地形 D.台风
读世界某两区域图,图中M、N为湖泊。据此完成5-6题。 5.有关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区域经济发达,农业地域类型分别为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B.甲、乙两区域环境问题分别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为主 C.甲、乙两区域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甲、乙两区域资源丰富,主要资源类型分别为铁矿和石油 6.有关M、N西湖泊及沿岸区域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M湖泊沿岸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不适合发展传统
第5页/共22页
种植业
B.N湖泊水产业发达,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C.M湖泊沿岸区域乳畜业发达,是当地居民重要食物来源 D.N湖泊沿岸区域乳畜业发达,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下图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t2时刻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1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B.区域2处于发展后期阶段 C.区域3处于起步阶段
D.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
8.若用上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B.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 C.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 D.我国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应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下表是2019年环渤海三省二市产业结构统计表。读表回答9-10题。
北京 天津 1.3 河北 11.7 山东 8.1 辽宁 8.0 第一产业(%) 0.7 第6页/共22页
第二产业(%) 21.4 第三产业(%) 77.9 49.4 49.3 51.0 37.3 48.4 43.5 50.2 41.8 9.北京与其他四省(市)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城市职能 B.交通运输条件 C.劳动力素质 D.矿产资源条件
10.环渤海地区的第二产业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其主导因素是( )
A.水陆交通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 C.劳动力丰富廉价 D.技术力量雄厚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1-12题。
11.从阶段I到阶段Ⅲ图示地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①河流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城市人口比重增大,乡村人口比重减小 ③该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13.下图为甲、乙两岛略图,其中甲岛地势低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东、西半球划分,甲岛位于________ 半球,甲岛周围的水
第7页/共22页
域属于________洋,乙岛周围的水域属于洋。
(2)乙岛主要是由________(内或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势特点是
(3)从农业发展角度看,甲岛适宜发展________业,乙岛适宜发展________业。
(4)甲、乙两岛中公路密度较小的是________岛,导致该岛公路密度较小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
(5)甲、乙两岛城市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4.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两图为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
第8页/共2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