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闭卷部分
一、 填空题 ( 10 选 7,每题 1 分)
1. 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 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 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 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 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 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 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
验。二、 选择题( 10 选 4,每题 2 分) 1(.
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C )。
A 2. 红又专人才 B . 理论人才 C . 职业型人才 (.
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技术型人才 D )。 A. 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 . 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D 3(.. 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系.
互相包容的内在联
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 C.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 . 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的. 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
D .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 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A)相统一。
育. 政治思想教B 力. 培养能
C . 素质提高 D . 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 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A长. 不利于学生发挥特
)。
B . 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 灵活性差
D . 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 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 通才教育
B .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 .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 育. 专才教7. 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 大众化发展 B . 英才教育发展
C化. 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D . 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8. ( C )在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A. 搞好宣传 B . 发展校园文化 C . 培养专门人才 D . 发展科学 9. 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
A 10 . 教学 B . 发展素质 C . 科研训练 D . 生产劳动 (
A繁.
.高等学校教师只有
社会活动频B 好. 人际关系
C )才能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C . 科研成果处于本学科前沿
D . 教学成绩突出
三、名词解释 (每题 4 分, 15 选 3 。)
1. 高等教育 ——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P5
2. 我国的教育方针 ——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P31
3.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
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P31
5.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比较) —— 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 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 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通才教育具有四个特征:(
1 )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
性和广泛性;( 3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 )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P64 6. 大众高等教育(与英才教育比较) —— 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是指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或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二者在教育目的、对象、规模上存在明 显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受教育者的面的宽窄上。英才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规模较小,目的是培 养少数治国精英;而大众高等教育则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受教育者分布广泛,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工农大众子女也可以上大学。教育规模扩展,以高等教育的层次、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特征。教育目的主要是培
养国家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也包括一部分未来的国家管理人员。
P69
7. 课程 ——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
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到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广义的课程突破了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界线,使教育活动克服了以学科、智育为转
移的唯理性模式的束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教学内容。
P235
8. 教学计划 —— 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
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 的分学期分配。 P240
9. 教学大纲 ——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
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 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P242
10 .教材 —— 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实验、图
表、附录、索引和注释。正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 P245
11 .班级授课制 —— 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
学时间表,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P253
毕业或获得学位的
12 .学分制 ——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不同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
或学习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一般是将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的总体分解成各 元”,并分别确定为必修与选修两大类,规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和取得该专业毕业应修满的总学分,作为学生
P29
4.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