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的生活习性
鲢鱼又名白鲢、水鲢、跳鲢、鲢子。体侧扁、稍高,呈纺锤形,头大吻短,口宽、眼小,鳞很细,体呈银白色,腹部有肉棱。鲢鱼是人工饲养的大型淡水鱼,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多与草鱼、鲤鱼混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较宜养殖的优良鱼种之一。
(1)鲢鱼属中上层鱼。春夏秋三季,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
(2)属于滤食性鱼类。主要食物:鲢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并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牛粪。对酸味食物很感兴趣,对糟食也很有胃口。鲢鱼的饵食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摄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动。
(3)食欲与水温成正比。鲢鱼喜高温,最适宜的水温为23℃~32℃。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在北方7~8月份是钓鲢的好时机,秋分以后,天气渐凉,鲢鱼食欲有所降低,就难以钓到了。
(4)性情活泼,喜欢跳跃,有逆流而上的习性,但行动不是很敏捷,比较笨拙。鲢鱼喜肥水,个体相仿者常常聚集群游至水域的中上层,特别是水质较肥的明水区。 (5)胆子小怕惊扰。当受到惊扰或碰到网线时,便纷纷跳出水面越网而逃。 (6)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每年4~5月产卵,当年鱼可长到500~800克,三龄鱼体重可达3~4千克,最大个体可达到30千克。
(7)耐低氧能力极差,水中缺氧马上浮头,有的很快便死亡。
转帖:鲢鳙全接触(一) 2005年第19期----钓技交流
``````````````````````````````````````````````````````````````````````````````````````````
- 1 -
鲢鳙体型相似,食性相近,所以钓法也比较接近,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怎样钓鲢鳙总是笼罩着一层雾,看不透、摸不清,偶尔钓到也说不出所以然。后来抛竿出现了,但串钩和锚钩涮鲢技术一问世就受到非议,之后,改进炸弹钩,系“篮头”于半水的钓鲢鳙技术又被养殖户拒绝。然而,在手竿钓混合鱼比赛中占有相当份量,在湖泊水库等开放水域成为主要垂钓对象的鲢鳙无时无刻不在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从现代钓鱼史角度,对怎样钓鲢鳙予以总结,概括为鲢鳙钓技16招。 蘸饵刺鲢术
让我们记住两个名字———梁少宾、吕宏———前者系1985年第一届全国钓鱼比赛个人手竿总重量冠军,后者获1990年第六届全国钓赛个人总分第一。记住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曾经是冠军,而是在此之前我们还没有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钓鲢方法,是他们填补了中国钓鱼的空白。
1992年,笔者观察了吕宏在郑州“黄河杯”钓鱼比赛中的钓鲢方法,概括起来就是:用松散的片屑状诱饵诱鱼;流线型浮标、悬坠、长子线、单钩钓组,不装饵而将湿了水的鱼钩在面粉中蘸几下,使钩体表面粘满面粉,抛钩时面粉粘水后溶散成雾状并慢慢下沉,但钩上还保留着一部分;鱼咬钩都是半水,所以钩不到底,在浮标也没有固定的鱼讯反应,但凡标尖摇晃和幅度不大的下扌屯就提竿了,然而标尖上升都不中鱼;鱼中钩不是钩尖刺入下颌就是挂在尾部,没有一尾鱼是钩入鱼嘴的。在下层鱼普遍不咬钩的情况下,有人摹仿吕宏的钓法在水深1.2米的水底也能勾住鲢鱼,只是数量差得太远。
对我国古代钓鱼史颇有研究的包凌云先生曾在它的著作中说,钓鲢用酸饵,并从文献中发现,远在商代就有了“酸饵”的记载,但具体是什么状态的饵,怎么钓,就不详了。如果古代确有钓花白鲢鱼的秘招,那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失传了。梁少宾、吕宏用无味的面粉做蘸饵,可能不是原创,但用于竞技钓鱼却是首创。他俩是广东人,我问过一些广州的钓手,是不是会钓鲢鱼,见识过钓鲢鱼没有?他们都是摇头。这样看来,它应该是一项新技术,或者说是少数人掌握的技术。然而看似简单的蘸饵钓鲢,在悬坠钓法尚未普及和只知调4钓2搓饵钓底的时候,钩上粘多少饵、钓棚多深、用什么钩、怎样提竿才能将鱼刺中等等,没有先生教是不行的,靠
- 2 -
自己摸索总是鱼诱得很多而中鱼寥寥。另外,由于它出现在竞技钓鱼,在一些地方性的比赛中屡遭非议,甚至有泥古不化者以钩入鱼嘴为钓,用钩刺鱼体不计成绩来排斥它。尽管如此,但在实行收费制的钓场许多人还是津津乐道,视蘸饵钓鲢为一大快事。
钓底,鲤鱼、鲫鱼不咬钩;钓浮,草鱼都在远处,这是气压太低造成的。钓赛要出成绩或避免吃蛋就只有钓鲢鱼,而且还怪,别的鱼不咬钩的时候鲢鳙咬钩特凶。现在,许多以“××杯”命名的商业性钓赛走出钓小鱼误区,选择了钓混合鱼。其鲢鱼和鳙鱼占有很大比重,这是学习蘸饵钓鲢术的现实意义。
钩上粘多少饵?梁少宾、吕宏的做法是从钩尖到钩柄都粘满了面粉,藏钩于粉而外观上仍保持着鱼钩的基本形状,连子线下端也粘了面粉,但入水后粘在子线上的面粉先花了,然后是钩尖、钩柄,化得稍慢的是钩颈和钩弯。有限的饵重到底能把标尖压下多少,是半目,还是1/3目?能维持1秒、2秒,还是3秒,说不清楚,因为抛钩后浮标有一个下行惯性,总是过了钓目再向上回升的。与拉饵术相比较,蘸饵的饵重比拉饵略重,但溶散更快,下沉中的饵重损失也比拉饵多得多。所以蘸饵是不设定钓目的,它以浮标下行中的异常为鱼讯的。但在空钩出水,钩上的水还没有沥干时就蘸,粘的饵就多一些,因此蘸饵的饵重是可以通过湿水的多少来调整的。
面粉的比重比雪花粉大,它溶解于水后形成的是一个纵向的雾化区;雪花粉的特点是轻、悬浮,扩散后形成一个诱鱼平台,钓棚相对稳定。用面粉做蘸饵没有固定钓棚,因为面粉总是不断的下沉,所以钓棚是跟着面粉的下沉而调整的。它不能钓得太浅。如水深1.5米,钓棚设定在1米到1.2米之间,处于中层偏下;若面粉磨得很细,溶散加快,悬浮并在较浅水层形成雾化区,那就不能钓深而要钓浅了。
蘸饵钓鲢是利用面粉湿水后的扩散和雾化,模拟一个类似浮游生物的活动区,然后在鱼吸食悬浮微粒而触及钓线、铅坠和鱼钩时以钩刺鱼,但用什么钩,怎么刺却颇费思量。一般钓鲢都是用“白狐”和チヌ,但这是搓饵底浮用的钩,蘸饵最早用钩弯平打的弓形钩,后改用袖和关东。它们的共同点是钩颈短而直,前钩弯有明显
- 3 -
折角,后钩弯向上提起,在大部分蘸饵溶化后,前钩弯仍保持一定残饵;可惜弓形钩的质量不稳定,钩条粗,钩尖也不够锋利;袖钩的钩门不宽不窄,欠缺的是强度,刺鱼后容易变形;关东钩钩条细,适合刺鱼,但钩门宽了影响强度。无论国产还是进口鱼钩,要找一种适用蘸饵刺鱼的钩形几乎没有,但勾勒它的特征就是:钩尖锐利,钩颈短而直,钩弯强度高,钩柄较长。翘立钩出现之后,这种钩颈外撇、钩尖与钩柄不在一个平面上的鱼钩使刺鱼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但用于蘸饵行吗?关于附钩性,我们总以为钩上要保留一定残饵才会被鱼吸入,但蘸饵不需要,因为它不依赖鱼吸入鱼钩,而是靠鱼触及钓线和钩引起标尖晃动为鱼讯的,钩上有残饵是如此,没有也是如此。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刺鱼了。检示蘸饵刺鱼,成功不外乎下颌、嘴角、腮盖、胸鳍、腹、尾这几个部位,跑鱼都是挂着鳞片,说明鱼体擦线的成功率最高,钩在鱼的下方。因此尽量提起风线,使它与水线处于同一直线而向上垂直提竿是必须的,传统手竿都是侧向提竿,这也是它很少中鲢鱼的一个原因。(未完待续)
转帖:鲢鳙全接触(二) 2005年第20期----钓技交流
在四大家鱼中,生长最快的是鲢,其次是鳙草青。由于相互间形成食物链和不同的栖息层,水库以放养鲢鱼为主而有多种钓法,底浮钓鲢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2001年8月,安徽钓手李大毛以一手底浮钓鲢术在北京“光威杯”钓鱼邀请赛上出足了风头。事后记者跟踪李大毛,在万佛湖(原龙河口水库)的一个小岛上见识了他的底浮钓鲢术。 二、底浮钓鲢术
时值8月,骄阳似火。在多达100余个小岛的万佛湖,李大毛选择的这个岛很像一个问号。“选择这里是因为水流从那个豁口进来,”李大毛指着150米外与这个岛对峙的另一个岛之间的一片水域说,“带来了大量的微生物,在差不多是静水的湾里造成鲢鱼生长的环境。”李大毛的文化水平不是太高,中学毕业,但他从鱼类行为学角度一眼就看准了这片水域———出鱼。这个问号似的小岛是天生着要提出问题的:在长500米,宽60米的小环境里你怎样选择钓位?然而现场的11名钓手有5人挨着李大毛。如果不是对李大毛的绝对信任,偌大的水面哪里不可以钓,非要挨着他?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