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产业结构差异及其演变的实证分析
摘要: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已经进入到了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风险全面释放的窗口期。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成了湖北省全体上下的一致共识。本文通过计算湖北省12个地级市产业结构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实证分析湖北省各地级市产业结构差异的演变规律,并试图寻找区域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禀赋、区域经济政策等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探讨了地方区域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希望有利于湖北省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Krugman专业化指数;区域经济政策
一、引言
一直以来中央把调结构、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加之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在保增长的压力之下,地方政府不得不积极从内部找答案、谋发展。对于像湖北这样一个相对较大的中部省份,区域内部鄂西北、鄂中、鄂东南之间在自然禀赋、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不均的情况非常普遍,由此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差异。然而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的大背景下,湖北省内的地方区域经济政策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不可能涵盖到各省下的各个更小的地区。因此,地方区域经济政策存在必然有其特殊的原因。湖北各市区应以国家层面的政策为指导,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经济发展政策,对缩小各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湖北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中国的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状况的研究有很多,但得出的结论尚存争议。例如Young(2000)通过对各地国民收入的五个部分(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和贸易)以及三次产业相对比重演变的分析,认为中国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程度在降低。但是,另外一种观点却认为中国各省区之间的产业专业化是加强的。例如:范剑勇(2004)通过你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得出了2001年的地区专业化指数比1980年有了显著的提高的结论。对于中
国行业区域聚集程度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白重恩(2004)认为过于粗糙的行业分类可能导致Young(2000)的结论出现偏差。
对于中国地区专业化、产业聚集程度提高的原因,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非平衡的增长政策与对特定产业和地区的优惠政策有关。例如徐龙宇、黎欢(2013)以苏北的经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江苏省振兴苏北区域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的结论说明了地方区域经济政策对促进和协调区域内部发展是起作用的,特别是对提高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意义。于诗琦(2014)从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产业政策等几个方面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探讨,最后得出实施区域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综述我们可以发现有两处地方可以进一步讨论:一是大部分的前人论文在比较产业结构演变时只是选择了两个时间点,没有形成一种连续的观点来看待演变过程,偶然因素较重;二是在细分产业专业化指数的指标选取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即使有的文章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行业,但是出于对数据的可获得性上的考虑,只能选择一些大中城市或者有代表性的沿海省份作为样本数据,例如就存在单独以江苏、福建或者山东一个省份进行产业集聚讨论的文章。
出于对以上两点的考虑,本文直接以三次产业分类这样的具有完备性的分类方法,连续选取最近10年的数据来对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看是否存在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或逐渐降低的情况。同样也是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备性上,本文没有讨论恩施自治州以及仙桃、天门和潜江三个省直管市。
三、湖北省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
(一)地区专业化的内涵
总的来说,有两种形式上的地区专业化,一种是产品完全地区专业化,另一种是产业完全专业化。前者指不同的地区专门生产不同的产品,每个地方分工不同,只生产自己的产品。 可以是完整的产品也可以是某一产品的某一部分。后者指不同的地区产业布局完全不同。
Krugman专业化指数可以分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由于本文主要是研究湖南省各市区之间制造业专业化的差异,因此只计算了地区间专业化指数来反映。
地区间专业化指数直接衡量两个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通过地区间专业化指数的差异反映出来的产业结构的差异,最后可以反映在各地区经济的差异程度上。 (二)地区间专业化测度方法
Kij??kEikEjk?(1) EikEjk?k?k其中,Kij是地区i和地区j之间的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Eik表示i地区k产业的工业产值,?kEik是i地区的全部工业的总产值。Ejk是j地区k产业的工业产值,
?Ekjk是j地区的全部工业总产值。该指数取值范围[0,2],指数
越大,表示两个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越强。
行业集聚而导致的专业化实际上是生产与人口分布在特定地区集聚的反映,因此在对专业化进行度量时,既可以使用就业数据,也可以使用产出数据。本文采用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之比来代入计算。
(三) 湖北省各地级市之间产业结构专业化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利用地区间专业化指数计算公式,分别对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湖北省各地级市之间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指数进行了计算,限于篇幅,正文部分仅给出2013年的结果(表1),其余年份见附录。
表1湖北省产业结构Krugman专业化指数(2013年) 武黄十宜襄鄂荆孝荆黄咸汉 石 堰 昌 樊 州 门 感 州 冈 宁 0.0 25.6 2.9 0.0 武汉 黄石 十堰 宜昌 襄樊 鄂州 随州 10.5 13.5 27.1 15.5 18.2 10.1 11.8 19.2 8.3 13.8 8.2 35.1 36.9 44.6 33.3 23.9 15.1 13.0 2.0 0.0 8.9 0.0 10.9 26.0 12.7 15.7 11.2 12.9 21.9 10.6 3.0 0.0 17.0 5.0 15.1 2.9 0.0 7.7 4.8 20.1 21.9 29.5 18.3 22.1 23.8 32.5 21.2 15.9 10.3 37.1 38.9 46.3 35.4 荆门 孝感 荆州 黄冈 咸宁 随州 0.0 5.6 0.0 21.3 23.0 34.5 23.3 26.9 28.6 37.2 25.9 0.0 3.5 0.0 14.5 5.0 16.2 16.2 0.0 11.3 0.0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各城市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计算。单位为(%) 观察表1,我们可以发现2013年湖北省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跨度较大,极大值出现在黄石和咸宁两市之间,Krugman专业化指数达到了44.6%;极小值(不包括0)出现在黄石和鄂州两市之间,其Krugman专业化指数只有2%,查阅原始数据,见表2:
表2 黄石、鄂州和咸宁三市2013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表
城市 黄石 鄂州 咸宁
统计年度 2013 2013 2013
第一产业从业 人员比重(%) 0.45 0.05 0.3
第二产业从业 人员比重(%) 64.04 65.06 41.91
第三产业从业 人员比重(%) 35.51 34.89 57.79
从表2中可以看到,黄石跟鄂州两市都是第二产业吸纳了主要劳动力,占比均高达60%以上。作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黄石市素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全市已形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建材、能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八大产业集群。黄石拥有新港(物流)工业园、大冶经济开发区、阳新工业园、黄石港工业园、西塞工业园、下陆长乐山工业园、大冶灵成工业园等7个省级工业园区。
而鄂州由于地域面积偏小,人口偏少,受工业化历史的路径依赖较重。新中国成立后,鄂州市相继兴办了一批重点企业,其中包括武汉钢铁公司的重要矿山-程潮铁矿,湖北省最大的地方钢铁基地鄂城钢铁厂(现为武钢集团鄂钢公司),国内有名的立窑水泥厂-鄂城水泥厂等。鄂州建市以来,基本上是以钢铁为主体的冶金工业,以服装和纺织为主体的纺织工业,以陶瓷、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为主体的建材工业。武钢、团球矿场为主导的大型重工产业才使得鄂州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