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就业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由于82.6%以上的FDI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使得FDI就业创造效应主要也是在东部地区有所体现。与FDI对区域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影响相比,FDI对区域的就业影响有限。另外,各地区FDI的进入动机、投资方式、产业分布等有很大差异,因此FDI对区域就业的影响也会不同。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FDI 区域就业
研究背景
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除了弥补资金和技术缺口,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希望FDI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FDI对东道国的就业效应主要包括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前者是指FDI增加会直接吸收劳动力就业,间接就业效应是指通过投资乘数作用,外商投资又可以带动其他领域和企业的就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间接增加就业。UNCTAD(1994)一项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可以在东道国通过影响上下游企业间接地创造就业,外资企业每增加一个员工,至少会创造1-2个就业机会。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连续16年成为吸收FDI 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对中国的就业具有一定影响。中国的开放是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的,由于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良好,以及FDI本身具有聚集效应,这样,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东部地区走在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前面。根据魏后凯的研究,1979-2006年,我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2.6%集中在东部10省市,而中部6省、西部12省市区和东北3省则分别只占7.1%,4.2%和6.1%。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各区域的就业影响是不一样的,FDI在我国区域的分布特征,为研究FDI对区域就业的影响提供了典型样本。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FDI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结论并不一致。如蔡昉、王德文(2004)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了FDI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结论是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显著效应。李海舰(2000)认为1980-1995年期间,FDI具有扩大就业的作用,1996-1998年则仅起到了转移就业的作用,而1998年后,FDI表现出对就业的挤出,扩大了失业。郑明月、董登新(2008)认为FDI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就业而言,FDI有显著的替代效应,而对中西部地区效果不明显。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1993-2007年FDI在我国四大区域的就业人数变化,比较FDI对不同区域的直接就业效应的差异,同时比较了各区域FDI在就业、外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