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对策
作者:王淑萍 潘建美 隋文臣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第07期
摘要: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阐述了高校加强职业指导、保障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7-0076-02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对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全球化体系中的一员,经济发展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可避免,同时也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鞍钢教授如是说),而这样的“战争”也导致了复杂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2%,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已经开始成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需要当代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对此认识不足,加上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学生把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当成一种不公平,认为是命运的“作弄”;把眼前的物质利益、金钱、权力等作为第一目标,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兴趣、职业发展,放弃了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形成了功利色彩浓重的就业心理;不少毕业生渴望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部分毕业生急功近利,不注重长远发展。如此种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客观因素(1)社会因素。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岗位需求明显减少,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毕业生人数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沿海地区一些出口加工企业订单减少,一些工厂倒闭或者规模缩小,导致用工需求锐减。(2)家庭因素。家庭条件好的尤其是社会地位突出的父母为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让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到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待遇好的单位工作,没有充分考虑子女的意愿和兴趣爱好;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承载着家庭的重大期盼,他们希望找到一份稳定而又体面的工作,然而留给他们的工作机会很少,影响了他们的成功就业。(3)高校因素。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