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甘油激酶而不能利用甘油。 合成代谢
人体可利用甘油、糖、脂肪酸和甘油一酯为原料,经过磷脂酸途径和甘油一酯途径合成甘油三酯。 甘油一酯途径
以甘油一酯为起始物,与脂酰CoA共同在脂酰转移酶作用下酯化生成甘油三酯。 磷脂酸途径
磷脂酸即3磷酸-1,2-甘油二酯,是合成含甘油脂类的共同前体。糖酵解的中间产物类磷酸二羟丙酮在甘油磷酸脱氢酶作用下,还原生成α-磷酸甘油(或称3-磷酸甘油);游离的甘油也可经甘油激酶催化,生成α-磷酸甘油(因脂肪及肌肉组织缺乏甘油激酶,故不能利用激离的甘油)。α-磷酸甘油在脂酰转移酶(acyl transferase)作用下,与两分子脂酰CoA反应生成3-磷酸。1,2甘油二酯即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此外,磷酸二羟丙酮也可不转为α-磷酸甘油,而是先酯化,后还原生成溶血磷脂酸,然后再经酯化合成磷脂酸。
甘油三酯代谢过程
磷脂酸在磷脂酸磷酸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无机磷酸,而转
变为甘油二酯,它是甘油三酯的前身物,只需酯化即可生成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所含的三个脂肪酸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可为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
甘油三酯的合成速度可以受激素的影响而改变,如胰岛素可促进糖转变为甘油三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失效所致的糖尿病患者,不仅不能很好利用葡萄糖,而且葡萄糖或某些氨基酸也不能用于合成脂肪酸,而表现为脂肪的氧化速度增加,酮体生成过多,其结果是患者体重下降。此外,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影响甘油三酯的合成。 编辑本段分布
不同的组织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合成各有特点,下面主要讨论肝脏、脂肪组织和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合成甘油三酯的特点。 肝脏
肝脏可利用糖、甘油和脂肪酸作原料,通过磷脂酸途径合成甘油三酯。脂肪酸的来源有脂动员来的脂肪酸,由糖和氨基酸转变生成的脂肪酸和食物中来的外源性脂肪酸(食物中脂肪消化吸收后经血入肝的中短链脂肪酸,乳糜微粒残余颗粒中脂肪分解生成的脂肪酸)。
肝细胞含脂类物质约4-7%,其中甘油三酯约占1/2,甘油三酯含量过高会引起脂肪肝,正常情况下,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和磷脂、胆固醇、载脂蛋白一起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入血。
若磷脂合成障碍或载脂蛋白合成障碍就会影响甘油三酯转运出肝,引起脂肪肝。另外,若进入肝脏的脂肪酸过多,合成甘油三酯的量超过了合成载脂蛋白的能力,也可引起脂肪肝。 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甘油三酯的合成与肝脏基本相同,二者的区别是脂肪组织不能利用甘油,只能利用糖分解提供的α-磷酸甘油;脂肪组织能大量储存甘油三酯。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合成甘油三酯有两条途径。在进餐后,食物中的甘油三酯水解生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吸收后经甘油?酯途径合成甘油三酯。这些甘油三酯参与乳糜微粒的组成。这一途径是小肠粘膜甘油三酯合成的主要特点。而在饥饿情况下,小肠粘膜也能利用糖、甘油和脂肪酸作原料,经磷脂酸途径合成甘油三酯,这一部分甘油三酯参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组成。此时的合成原料和过程又类似于肝脏。 编辑本段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一种异族性甘油三酯蛋白合成和降解障碍。
.正常的甘油三酯水平:儿童 .临界性高甘油三酯血症:250~500mg/dL(2.83-5.65mmol/L) .明确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大于500mg/dL(5.65mmol/L) .生理:主要含有脂蛋白的甘油三酯为乳糜微粒:在进食后状态下,由肠道吸收饮食中的脂肪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在空腹状态下,由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酸在肝内进行内源合成 中等密度脂蛋白(IDL):由乳糜微粒和VLDL降解形成 分型 基于脂蛋白类型的不同,分为下列类型 Ⅰ型:乳糜微粒明显升高,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轻度升高的胆固醇。常出现在儿童期。临床常伴发由胰腺炎、肝脾肿大、发疹性黄瘤和视网膜脂血症引起的腹痛。不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病因可为原发(常染色体隐性)也可为继发,如SLE、γ球蛋白发育不良 ⅡA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伴有高胆固醇,参见高胆固醇血症 ⅡB型:LDL及VLDL升高,伴有高胆固醇及高甘油三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高。原发病包括几种遗传疾病,继发原因包括甲状腺功能低下、肝肾疾病、卟啉症、多发性骨髓瘤 Ⅲ型:IDL升高(血β脂蛋白异常),表现为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多数原发性病人为脱辅基蛋白Ez纯合子异常,继发原因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和γ球蛋白发育不良 Ⅳ型:VLDL升高,伴有高甘油三酯和轻度升高的胆固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