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伦理思想史》导言
一.伦理思想史就是伦理学
1.黑格尔:哲学史本身就是哲学
(1)研究思想史,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发展着的思想。其中,无数有智慧的头脑创造的思想精华,构成了无穷无尽变化发展的思想史的永恒要素。
(2)研究思想史,就是通过历史的追溯来展现逻辑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马克思博士,这个我最崇拜的人,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人(至多不过24岁左右);他将给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治以致命的打击;他既有深思熟虑、冷静、严肃的态度,又有最辛辣的机智;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合为一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么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 ——莫泽斯.赫斯
“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
2.黑格尔:“普遍”的联系赋予个别的事实以意义
我们要知道并预见它们的必然联系,在这种联系里,个别的事实取得它们对于一个目的或目标的特殊地位和关系,并因而获得它们的意义。因为历史里面有意义的成分,就是对“普遍”的关系和联系。看见了这个“普遍”,也就是认识了它的意义。—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解读】(1)研究思想史,必须把握过去思想和现在思想的联系,因为只有从这种联系当中才能 解历史上出现的某一思想的意义。
(2)历史上出现的每种具体思想在它产生时,都是与它的时代背景、理论状况以及思想者的个人特征相联系(比如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但是他们一经产生就进入历史,亦即进入人类思想史的普遍联系,因而就具有了历史意义。 二.伦理是什么?
1.中国传统诠释——“伦”是辈分、等次、顺序;“理”是治理、整理、条理。“伦”“理”连用,主要用来指称“道德准则”,比如孟子所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伦理是一种客观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客观的物质性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领悟和治理(主观的精神性关系)。
2.伦理与道德的区别——(1)亚里士多德的区分 人的德性分为伦理的德性和理智的德性。
伦理的德性,相当于“伦理”,是指在城邦伦理关系中形成的德性。
理智的德性,相当于“道德”,是指不经过伦理关系的天生的智慧之德,主要还是指社会生活和交往的结果。 (2)黑格尔的区分
伦理关系本质上只是现实合理性的秩序中的关系,伦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客观精神的发展。 法和道德都是伦理关系发展过程的阶段或环节。
德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意志的主观设定,而主体只有进入客观的伦理关系才能形成现实的德,因此“德是伦理的造诣”。
(3)总结:伦理是通过人的领悟、认同和自觉维系的客观关系。
道德和法律都是维系和调节这种伦理关系的方式,同时又是个人应有的德性或操守。 德性是处于伦理关系中的人所应有的领悟和操守。
可见,“伦理”突出客观性和社会规定性,“道德”突出主观性和个人实践性。
三.西方伦理思想发展轨迹 1.古希腊伦理思想
(1)时代背景:反映着进入文明时代的欧州先进民族的伦理精神
(2)主要特征:探求善的本质、普遍的行为法则和城邦公民应有的品德,在奴隶制的范围内寻求自由和公正的城邦秩序。(3)理论形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生了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 2.中世纪伦理思想(1)时代背景:反映着在封建专制主义和教会神学统治下形成的伦理精神。
1
(2)基本任务:解释和论证圣经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注重个人对上帝的关系和灵魂拯救,宣扬上帝是美德德体现和最高价值标准。
(3)理论形态:形成了适应封建领主和教会统治需要德神学伦理思想体系,尽管包含古 伦理所没有的人的自由平等交易,但实际上推行的是信仰主义和权威主义。 3.近代西方伦理思想(主要是近代英法伦理思想和德国古典伦理思想)
(1)时代背景:反映着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伦理精神。
(2)主要特征:比较自觉的探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关于公民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注重主体德行与客观法则的统一,力求市民的自由和社会的秩序相适应。 (3)理论形态:建立了更加完整的伦理学体系,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追求自由和礼法相统一的伦理精神,并力图按照这种精神建设理想的市民社会。 四.研究西方伦理思想史的态度和方法
1.以历史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及其思想(1)对待历史人物要注意他一生的历史经历和思想演变,因此我们的认识评价应该分阶段分方面,分出主要和次要、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
(2)对待历史上的思想也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考其源流,别其得失,使思想史的研究给人以经验和启示。 2.宏观把握思想史的主体,描绘其概貌,发现其亮点。
(1)一方面要梳理学科知识体系和描绘该学科思想发生发展的整体趋势和概貌,
(2)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发现那些曾经引起涟漪,激起波涛,带动历史潮流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第一章 神话.自然.人文——伦理学的诞生
第一节 道德思考模式的转换 一.道德思考模式之一:神话 (一)希腊城邦:孕育神话的地理因素
1.外因:希腊半岛的自然条件,即本土山地多,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耕地面积,自然也就很难形成人口众多的经济共同体。
2.内因:城邦的属性,即它是一种具有强烈氏族倾向的血缘共同体。以祭祀共同的神祗和祖先为核心所形成的拥有共同信仰者的共同体,就是早期的城邦。
3.其他:认同与融合,即多数城邦往往不是由一个氏族发展起来的,而是多个氏族相互认同和融合(注:不是征服)的结果,这就造成了古希腊版图上小国寡民星罗棋布的历史奇观。 (二)荷马史诗:展现神话的道德精神
荷马史诗是城邦公民的《圣经》,它主要突出了对阿喀琉斯、赫克塔尔和奥德修斯三位英雄的描写。 1.阿喀琉斯。未开化民族的英雄形象,突出他的英雄个人主义倾向。
他的行为完全依赖于个人的情感,并体现了他的个人存在对远征军的重大意义。 2.赫克塔尔。都市市民的英雄形象,体现了他的英雄集体主义内涵。 他的英勇无畏来自对祖国的爱,与帕里斯的卑怯懦弱的品性形成鲜明对比。 3.奥德修斯
前两者代表希腊人征服陆地的不同阶段,奥德修斯代表希腊人挑战海洋的艰难历程。
他是西方人冒险和征服的典范,揭示了希腊人把人的勇敢、忍耐、智慧看成是带来胜利的保障的最初理解,同时也体现了希腊民族征服过程中的惟我道德倾向,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倾向。
4.总结(1)史诗讴歌奥德修斯胜过阿喀琉斯和赫克塔尔。在前者身上,智慧胜过勇敢,谋略高于武力,表现出希腊人崇尚智慧的主智主义精神。
(2)史诗的全部内容带有强烈的宿命论色彩。诗中英雄们的生与死、磨难与脱险,全部取决于诸神的意志。英雄们对神的意志只有畏惧和认同,而自己的命运没有抵抗也无法抵抗。 二.道德思考模式之二:自然 (一)批判神话:自然哲学的起点
1.外因:城邦历史走向成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以及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因:神话的内容和特点
2
(1)神话的内容
诸神拥有与人同样的形态特征和喜怒哀乐,这种神的观念一旦渗透到人的纯洁心灵,就意味着人的行为的种种恶性将在神的行为中得到全部肯定,不可避免地将给社会带来道德混乱。 (2)神话的特点
神话是对世界起源的一种解释,只是这种解释建立在故事和想象的基础之上。但是,当这种解释要求人们无条件地信仰而不允许人们怀疑时,它就成为了一种人为的宗教式的世界观。它必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 (二)物性诠释:自然哲学的特点 1.自然哲学家的世界观
(1)“一元论的世界观”:立足于以一个原理解释变化的世界倾向于寻求“质料因”: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无限定者”、阿那克西美尼的“空气”倾向于寻求“形式因”:毕达哥拉斯的“数”,不仅是质料,还是一种性状和变化原则
(2)多元论的世界观:注重对宇宙和谐秩序的探讨,用多种本原的相互关系来把握自然变化和多样性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德谟克利特 2.自然哲学家的道德思考
(1)自然哲学家缺少把人作为特殊存在的认识,但在解释自然变化时常常用人类社会的结构原理和人的存在原理对自然进行了拟人化阐释。
【例如】赫拉克利特认为,斗争是万物之父,而对立表象的深处是和谐,犹如弓箭的弓与弦的关系;作为宇宙中心的“活火”,是在由“火”向“空气”“水”“土”的生死转化过程中获得永恒不竭的能源的。这种自然观揭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承认他者存在的价值取向,只有相互的认同才是自我存续的根本。 (2)自然哲学家对世界合理性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认为万物有灵。
【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灵魂是世界的理性,肉体是灵魂的坟墓,通过“轮回转生”的思想把来世意义提高到现实生活的首位;为了净化灵魂,他们在教团生活中提倡“节制”“友爱”“诚实”的美德。
德谟克利特也有“精神生活优先”的思想。尽管他是唯物论者,但他主张节制和适度的快乐,让肉体快乐与精神宁静相结合,使心情不会被外在之善的过分追求所迷惑,从而达到精神的“朗悦”境界。 三.道德思考模式之三:人文
(一)自然与人为的对立:人文思想兴起的当下语境 1.自然哲学家如何看待“人为”
(1)自然哲学家主要研究本原存在的问题,他们把人仅仅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看不到人类区别于自然物的固有特性。因此,他们的伦理思想只是从自然存在中来理解人。
(2)自然哲学家把所有属于人的经验的存在(比如意识、意志、感情)都看成是人的臆见和错觉,剥夺了其作为真实存在的资格,其结果是使人的独立存在的因素更加受到排除。 2.《两论》时期如何看待“人为”
(1)对立概念的凸现:公元5世纪中后期,作为政治改革的回应,“自然与人为”对立概念得以凸现, 自然属于自身客观存在着的世界,与此连接的是“自然主义立场”;
人为即人的各种规范性约定、生活中的习惯和行为准则就是属于人的主观世界的产物,与此连接的是“法的立场”。 (2)“法的立场”:体现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反映个人或城邦的习惯和品性的特殊性 (二)奴隶制民主制的推行:人文思想兴起的政治背景 1.民主制推行的时间
在梭伦改革之后逐渐实现,在希波战争的胜利中得到具体体现,在伯里克利时期达到繁荣的顶峰。 2.民主制推行的意义
希波战争的胜利,使参加战争的平民阶层的意识得到空前高扬,一般平民对自己的实力进行重新评定。此后,权力世袭的思考方式(以门阀高低、财产多寡为价值标准)遭到排除,“优秀性”的重视(以个人的人格和实力为主)成为个人评估的价值标准。
这种“优秀性”就是一种广义的“德性”,是指称每一种自然存在的固有能力。 (三)智者学派的教育运动:人文思想兴起的集中体现 1.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3
(1)理论上。把人在自然中的存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即承认人的自身存在的独立性,赋予了自然世界之一员的人以理性存在的特权。
(2)实际中。主要教给青年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如何体现其能力的技术性知识,即“辩论术”,以此来克服人们对他们传授的有关“德性”知识的质疑。但也容易导致“诡辩”。 2.智者学派教育运动的启蒙意义 (1)希腊传统教育:
不会关心每一个孩子想学什么,只注重其对于城邦社会梭是否有用。
家庭式的教育,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单方面的灌输,不存在个人的选择和意志自由。 (2)智者教育特点
“求知欲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是“德性”(即优秀性)的高度体现。
个性化的教育,根据每一个青年的要求进行,并且不分门第和身份,只要教得起学费,对谁都一视同仁。 (3)智者教育具有一种人文主义觉醒得启蒙意义。 第二节 伦理学的雏形——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探索(一)批判智者的诡辩 1.本质:相对主义价值观
智者学派对“人为性”的过分强调不可避免地走向人们价值判断的主观性追求,必然导致价值的无政府状态以及道德混乱。 2.特例:“强权正义论”(1)参见柏拉图的《国家篇》
(2)正义与节制等德性,本来属于人的固有本性。但是按照“强权正义论”,这种本性隶属于人的自由意志的肆意性之下,个人或国家只要有权力或能力使国民大众屈服接受,强者就可以使自己的意志和行为正当化、合法化。 (3)这种价值观轻视自己行为本质的善恶与否,一心追求利己主义的结果,促使反道德论社会思潮的流行 3.结果:否定“优秀性”
以反对自然主义优先为出发点、追求人之存在优秀性的人本主义面目出现的智者们,却使最能体现人之优秀性的善恶、正邪的价值判断能力,在相对主义价值体系中得到否定。 (二)重建“德性”的依据 1.起点:“对灵魂操心”
(1)“对灵魂操心”就是要关心灵魂,关心人之为人的优秀性,即“德性”。同样是考察人的“德性”,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不同,他企图通过逻辑必然性的演绎来追求客观普遍的道德理性。
(2)“对灵魂操心”的具体表现,就在于采取有理性的行动,遵照道德理性的原则来生活。 2.贡献:普遍定义和归纳推理
(1)探讨德性的前提:普遍定义的追求。
普遍定义是一种本质定义,就是说苏格拉底要探讨德性的本质。 (2)探讨德性的方法:归纳推理的运用
归纳推理就是通过所探讨问题的各种现象形态,通过“哲学问答法”来寻求本质定义的逻辑推演过程。(以《美诺篇》中关于德性的探讨为例。)
3.命题:“德性是知识”(1)德性:人的优秀性
(2)德性的具体现象形态: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虔敬等 (3)德性的内在共有本质:人的行为中对于“善美”的追求
苏格拉底提出,“没有人是故意作恶的”,“作恶”源自于“无知”。 因此,可以给人们带来善的结果的“德性”应该是一种指导人们行动的最重要的“知识”。 二.目的论的世界观
(一)机械论与目的论:世界观的不同理解1.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它们相辅相成。 以建造房子为例。
(1)质料因:是什么?木料、石料 (2)形式因:什么样?房子的形状 (3)始动因:是谁?设计师、建筑工 (4)目的因:为什么?建造房子的动机 2.“机械论的世界观”——自然哲学理解世界的方式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