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变化,适应生活
一、感受变化 1. 日常行为变化 写字——左手写字 打蝴蝶结——左手打蝴蝶结 折纸船——左手折纸船
请同学们来一个小比拼,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 首先,请依次完成
① 抄写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 给一本书打一个蝴蝶结 ③ 折一只纸船 完成后请拍手两次。 下面,请依次完成
① 左手抄写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 左手给一本书打一个蝴蝶结 ③ 左手折一只纸船 完成后请拍手两次。
在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感受?
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
你对变化有什么认识?
2. 生活事件变化
高中开学后来到了全新的环境。
升入高中对于大家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变化,我们有了全新的身份、全新的同学和老师,升级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等。
请大家回忆从高中开学到现在,你生活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让你产生了什么感受? 二、描绘变化
假如说,我们将变化发生之前的状态设为水平0点,当变化发生时,我们的感受就以这个0点为起点波动,正面感受向上,负面感受向下,平静为水平。
请大家将高中开学到现在的感受,描绘下来。 分享你的故事
同学们四人一组,依次分享你的感受曲线故事。一个成员在分享的时候,其他成员依次问他如下问题:
在这次变化中,你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 在这次变化中,你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 在这次变化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如果给这次变化起一个名字,你会起什么? 如果没有这次变化,你会是怎样? 如果类似变化再次发生,你会怎样?
注意,无论讲述人说什么,请其他人用心倾听,为他鼓掌,不评
价、不分析、不建议。
下学期,大家面临的是选课走班,这是我们进入高中后发生的又一个重大变化。通过刚才大家的感悟,对于这次变化,你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更好更快的适应它呢? 三、再识变化
变化是没有属性的,在变化中我们的感受赋予了它“好”与“不好”的属性,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变化,它总是在客观发生着。正是由于变化的发生,我们才感受这些起起落落。我们在适应每次变化时,悄悄地成长着,这次适应的经验正是应对下次变化的基石。如果你感觉到生活平静的好像一条直线,那么不妨来点变化,让感觉如心,跳动起来。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处在少年期的结束和青年期的开始。生理发育速度减缓,但是仍在发展中。此时的学生心理发展呈现矛盾性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使他们认为自己的四项和行为属于成年人水平,精神上追求独立自主,但是生活中却不允许。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年式的信任和尊重,但是往往行为幼稚,依然被视为孩子。他们特别需要成就感来支持他们探索和实践,但是此时自尊心很重,往往不敢尝试,经受不起挫折。此时的学生刚刚经历了分班,自己的生活圈子、学习层次等发生了变化。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对
自己过往面对变化时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反应及应对结果的回忆和探索,发现生活发生变化时,有不适应的感觉很正常,甚至不适感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自己仍然能够主动或者被动的寻找到各种方法去适应这些变化,并得到较好的结果。同时明白,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今后面对变化时,能够有意识的主动采取措施适应变化。
效果分析
导课活动,学生的真实体验良好,初步感受到日常行为习惯发生变化自己的不适感、焦急、愤怒等情绪,随着自己的尝试与适应慢慢平息,到完成后的成就感体验,以及从怀疑自己到坚持完成的认知转变。
对高中刚开学时的自己面对变化采取的各种方法去适应生活,学生的反应稍显平淡,引导的不够。
受上一环节影响,这个环节进行的不太顺利,虽然学生都画出了自己的情绪变化曲线,但是在故事讲述中,还是没有触及到学生的点,学生不太愿意分享。
最后的升华环节稍显生硬,引导的不流畅。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京教育出版社的《心理健康》高一上册第一课《新校园 新征程》。根据学情,学生即将进行选课走班,又要面对一个重
大变化,需要重新开始适应,尤其是从未经历过“选课走班”,可能有适应难度,因此选择这节课。教材中设计了“心灵故事”“心灵宝典”“心灵训练”“心灵探险”四个环节,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引起学生的共鸣,用表格的形式,直观的表达初高中的变化之处,将学生的困惑、遇到的问题具象化,可以引出下个环节,对于这些不适感的科学解释,降低学生的焦虑、抵触等负面情绪,有不适感是很正常的,只是不同的人强烈程度不同。既然提出了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问题,用两个环节,分别从主观思考和行动两个方面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本节课是“直面变化,适应生活”,开设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对下学期是个铺垫作用。将“心灵故事”环节与“心灵探险”环节调换,更换了“心灵探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变化”带来的不适感,引出生活事件的变化带来不适感,通过“感受曲线”将自己的感受具象化,挖掘内在力量。
假如说,我们将变化发生之前的状态设为水平0点,当变化发生时,我们的情绪就以这个0点为起点波动,正面情绪向上,负面情绪向下,平静为水平。请大家回忆自己的生活,曾经发生了哪些变化?面对变化你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呢?请把它描绘出来。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过往面对变化时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反应及应对结果的回忆和探索,发现生活发生变
化时,有不适应的感觉很正常,甚至不适感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自己仍然能够主动或者被动的寻找到各种方法去适应这些变化,并得到较好的结果。同时明白,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今后面对变化时,能够有意识的主动采取措施适应变化。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经历中,挖掘自己的内在资源。但是,本节课的逻辑思路不够扎实,教学语言也有问题,不能准确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旨在通过对自我内在能量的积极探索,引导学生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