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考核系列----低钾血症
1、低钾血症的轻重程度如何区分?
答案:低钾血症分为轻度低钾:血清钾3.0~3.5mmol/L;
中度低钾:血清钾2.5~3.0mmol/L; 重度低钾:血清钾<2.5mmol/L。
当血清钾降到2.5mmol/L以下时就容易产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软瘫和呼
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2、低钾血症时的补钾量如何计算?
答:补钾量应根据血清钾浓度、尿量、体外循环时应根据手术患者的降温深度和转流时间长短等条件决定。
一般补钾量为,轻度低钾按0.15~0.2g/kg;中度低钾按0.2~0.3g/kg,或每日补氯化钾6~8g;重度低钾按0.3~0.4g/kg。应补钾量(mmol)=(4.5mmol/L-实测钾浓度mmol/L)×0.3×体重(kg)+估计继续失钾量。或补钾量(mg)=(4.5mmol/L一实测钾浓度mmol/L)×0.3×体重(kg)×75。普遍认为每千克体重补氯化钾74.5mg可以提高血清钾水平1mmol/L,或输人1.5g的氯化钾,可使血清钾升高0.25mmol/L。
3、处理低钾血症时,补钾的方法有哪些?常规静脉补钾方法是什么?
答:补钾方法:口服补钾,静脉补钾,其它补钾(超声雾化补钾)
目前常规静脉补钾方法是:0.2~0.3的氯化钾经外周静脉滴注,补钾速度为每小时不超过1g。在严密监测条件下行静脉高浓度补钾(0.6 %~0.8 %),速度控制在2g/h以内,见效快、安全、不增加输液量,适用于治疗危重患者的低钾血症。特别适用于严格控制人液量的患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美国心脏病学会(AHA)推荐:当低钾血症导致心脏停搏不可避免时(如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首先在1min内稀释后静推氯化钾0.149g,其后5~10min再给予7.45g氯化钾静脉滴注。严重低钾血症患者首先静脉推注一个负荷量(小于0.20g)的氯化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血压,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促进血钾水平的升高。
传统认为,补钾不应过快,低钾血症纠正时间需要一周以上,不能期望1—2d完全纠正,每日限制补钾6~8g,纠正低钾血症则需72~96h。目前认为,当血清钾低于3.0mmol/L时,以37mg/(kg·h)体重的速度补充氯化钾;当血清钾3.0~3.5mmol/L时,以22.35mg/(kg·h)体重的速度补充氯化钾。通常补钾超过80mmol/h即可引起高钾血症的心电图变化或发生完全性传导阻滞。一般将补钾速度控制在30~40mg/(kg·h)或1~4g/h,可以在12h内先补一半,复查血清
钾后再酌情补另一半,待血清钾恢复到3mmol/L左右,即将所需补的钾一半左右以极化液的形式来补钾,在血清钾恢复到3.5mmol/L,则停用极化液补钾,但仍少量维持单纯补钾一段时间。
4、低钾血症的补钾浓度和速度分别是多少?
答:①采用糖盐水或生理盐水作溶剂补钾,可显著减少疼痛。氯化钠可缓解补钾时的局部疼痛,其原因可能是钠离子使神经细胞超极化,使其兴奋性降低,痛阈增高所致。也可能是钠离子与钾离子竞争感受器上的膜受体,从而减轻钾离子的致痛作用。②高浓度氯化钾对静脉有很强的刺激性,故一定要减慢补钾速度,且深静脉滴注,如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中心静脉,主要原因为大静脉的血容量相对比小静脉要大,高浓度的氯化钾进人大静脉后有稀释缓冲作用,减少钾离子对静脉的刺激作用,也减少对心脏的刺激。因此补钾应选择周围静脉中较粗大者,必要时也可以使用股静脉。对不能耐受者,应立即开通第二支静脉,各以原来一半的速度补钾。不论病人有无反应,不要在一支外周静脉中以大于2.24g/h的速度补钾,以免发生静脉炎。③有报道,利多卡因热敷在避免和缓解静脉补钾疼痛中起到重要作用。氯化钾输入血管内后除自身的物理刺激外,尚可引起体内神经介质如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物质不同程度的升高,加重疼痛。而利多卡因阻止这种通透性的改变和温热刺激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以达到局麻作用。因此,利多卡因扩张血管、麻醉止痛可减轻氯化钾注射液对浅表静脉刺激,效果显著。
5、低钾血症静脉补钾时,重点监测什么?
答:补钾期间持续观察高钾心电图的出现,即T波高耸,P波低平,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等。尤其是QRS波群形态的变化,及时发现频发、多源、成对与连续的室性早搏等危险性较大的心律失常,应予对症处理。一般保持尿量在1~2ml/(kg·h)或至少大于30ml/h或应根据补液量而定,维持一定的尿量对血清钾恒定可起到重要作用。严格保持出入量平衡,在补钾过程中发现有患者出现尿量不足,此时结合中心静脉压判断,若为血容量不足,则及时扩容,使尿量恢复,必要时静推速尿。尿少或肾功能不全者,不能行高浓度补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