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自然观的演变及当代思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30 13:13: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自然观的演变及当代思考

随着工业文明向全球的推进,对环境的破坏也已愈演愈烈,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已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之中。自然观包括人们对于自然的本源、演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看法。[1]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研究自然观的演变,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

古代自然哲学超越了宗教和神话,开始尝试对自然作出统一的说明。古希腊哲学基于对万物本原、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原始思考,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揭示了世界的生长、组织和运动的天性,并强调了本原物质元素的一般性和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的普遍性。

在希腊人看来,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最高目的和理想不是行动,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作为自然的一员,深入到自然中去,领悟自然的奥秘和创造生机。这种有机论的自然观贯穿于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有机自然观在古代的中国体现得更为纯粹。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的争辩从先秦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出现了“天人相类”、“天人相与”、“天人合一”、“天人不相预”、“天人感应”、“天人之分”、“天人交相胜”等观点。[2]主流还在于强调“天人合一”,可以说,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以“天人合一”哲学命题为核心的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大餐,这种文化不仅滋养了古人朴素的环保意识,也成为今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尺度。

无论是古希腊人自然观还是中国古代的自然观都只强调顺应自然,而忽视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人被动地适应自然,人类就没有发展和进步,但这种自然观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进入中世纪后,对上帝的信仰统治了整个欧洲,基督教神学取代了希腊哲学,并成为西欧的精神统治者。根据基督教的创始说,自然界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基督教要求人们对上帝绝对的服从,而一切对自然的认识和研究都是对造物主的不恭,这理所应当地被严格禁止。应当说,基督教的创世说是对古希腊传统自然观念的否定。

古希腊的宇宙是永恒的、非生出的、自足的。即使在柏拉图那里,所谓的造物主也不是无中生有地将世界创造出来的,因为理念和“物质”———世界的型和质是预先已有的东西。而在中世纪, 自然万物不是自足的,而是需要被生出的:上帝是所有存在物的创造者,上帝是无限者、全能者、无所不知者,它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

[3]

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类, 赋予人类作为自然万物“管家”的职责。中世纪西方处在强大神权的统治下,

人们被引导专注于来世和灵魂的救度问题,脱离尘世生活。人的主体性被压制了,自然万物更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由神所创造的自然是为了支持人的价值, 可以由人任意支取。从上帝到人到自然之间都裂开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近代是西方崛起的时代,自然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巨大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时期自然概念的重铸是由如下三种相互联系且相辅相成的观念运动完成的。[4]基督教中世纪为此奠定了基础,即“自然”与“人工”之间差异的消除,人类统治和征服自然,世界图像的机械化。科学革命强调经验的观察,强调实用,例如它相信对巫术予以肯定。但是,科学革命并未脱离神学和基督教的影响,相信第一推动力,并以人类利益和人类中心论为目的。科学革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伽利略、培根、迪卡尔、牛顿。启蒙运动是机械论在社会领域的运动,相信个人的自由。例如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赞成对自然的彻底征服,他认为物质高于一切,物质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且并不怀疑人类能力的局限性。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标志着自然神学的出现, 将科学和宗教在理论层面加以调整和协调。自然神学把宗教神学与自然观点相结合将科学发明用宗教来解释,因此理想受到宗教的局限。

1

四、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体现的自然是一个机械的,物化的,自然为人类目的存在。培根有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它指可以通过发展科技来统治和支配自然,不过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可见机械自然观是存在严重局限的。

要摆脱当今生态危机须有正确的自然观做指导。因此,在现代自然观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从人与动物对待自然的不同方式上,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角度论述了人有自然的辩证关系。“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可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 地位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范围存在。 神也给人指出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 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动物是消极被动地对待自然,人类则是通过实践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5]

马克思总结了历代思想家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观点,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阐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一次“哥白尼革命”。在马克思之前, 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就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并通过对自然界本身来认识自然界。这种观点对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应该是一种极端的颠覆形式,而应该是具有思辨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如果将哲学的发展放在整个人类生命历程中,去关注人的终极问题,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为现代性进行的讴歌还是对现代性的批判,无论是对后现代性的建构还是对后现代的消解,都离不开对人类生存的深切关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自然观、理解和发展技术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自然观演变的当代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工业文明的空前繁荣,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发达国家由于对环境破坏的危害已深有体会而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目前他们国内的环境状况已大有好转。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近些年来却迅速恶化。

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就非常令人担忧:许多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排放到空中的大量煤烟里所含有的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结合可生成硫酸,形成酸雨,我国酸雨区的面积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30%;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已使全国七大水系一半的河段严重污染,而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渗到地下已使全国城市地下水有一半被污染,在许多地方,居民喝水成了一大题;长江上游肆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使长江水的泥沙含量越来越高,终于酿成98年的特大洪灾;西北地区由于生态破坏而使大片土地沙漠化,强风卷起细沙和尘土,形成的沙尘暴天气频频出现,遇到下雨就会产生泥雨。[6]

生存还是毁灭,人类正处于这样的转折点上。人类必须对自身行为的后果、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其实,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支配异民族那样支配自然,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存在于自然的。”今天,当环境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之时,人们对恩格斯说过的这些话才有了深刻的认识。人是自然之子,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破坏环境就是破坏人类自身,保护环境就是人类的自我保护。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重要议程。实践表明,环境危机其实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危机。要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性原则,应当包括的内容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参照,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为指导原则,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7]健全的主体性原则,不是把生产劳动视为掠夺环境,单存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活动,而应探寻自然多方面的价值:以自然为参照,不断建立起人与自然最全面的联系,即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有消费关系,认识关系,还应有审美的乃至伦理的关系。健全的主体性原则,是把人本身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可持续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时,总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一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变化发展的, 各种需要之间,不同代人的需要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然而,随着人类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处理这类冲突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的发展也就会越来越自由和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为了解决当代与未来、经济与环境、事实与价值等一系列冲突而提出来的,它服从、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

2

搜索更多关于: 自然观的演变及当代思考 的文档
自然观的演变及当代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0pwp348s102ra61xnd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