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选择题
下图为2018年12月-2019年2月我国南方部分城市的太阳上岗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统计资料。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天气 D.海陆分布 2.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季节变化大 C.全球气候变暖
B.降水年际变化大 D.气温年际变化大
解析:第1题,太阳上岗率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降水越多,上岗率越低,C对。纬度、地形、海陆分布条件相同,太阳上岗率也可能不同,不是主要原因,A、B、D错。第2题,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年际变化大,受不稳定的季风环流影响,有的年份同期降水量大,导致太阳上岗率小,B对。
答案:1.C 2.B
(2020·深圳高级中学检测)犬鼠(土拨鼠)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图),使地面上的风吹进洞穴,形成了“穿堂风”。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犬鼠洞穴的“穿堂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洞口为气流出口 B.甲洞口地面气流流速较快 C.乙洞口气温较低 D.甲洞口气压比乙洞口高
4.与“穿堂风”成因一致的地理原理是 ( )
1
A.热力环流 C.焚风效应
B.狭管效应 D.温室效应
5.最有利于我国南方山区房屋形成“穿堂风”的是( ) A.房屋东西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河流 B.房屋东西朝向,房前河流,屋后山林 C.房屋南北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山林 D.房屋南北朝向,房前山林,屋后河流
解析:第3题,水平气流经过乙洞口处的土堆时,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气压较低,故甲洞口气压比乙洞口高,为气流进口;两个洞口地面气流流速相当;受洞内的上升气流影响,乙洞口气温较高。第4题,乙洞口形成上升气流,使洞内气压降低,气流在甲处下沉补充,故而形成“穿堂风”。与“穿堂风”成因一致的地理原理是热力环流;狭管效应、焚风效应是受地形影响,而不是热力差异形成的;温室效应是指因温室气体含量增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从而导致气温升高的现象。第5题,房屋南北朝向,房前是阳面,石质地面,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屋后是阴面,山林升温慢,形成高压,房屋前后气压梯度大,易形成“穿堂风”;房屋东西朝向,房前、屋后受热差异小,不易形成“穿堂风”;房屋南北朝向,房前山林,屋后河流,受热差异小。
答案:3.D 4.A 5.C
(2020·安徽高三“皖江名校联盟”联考)在冰川谷地中,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称作冰川风。珠峰北侧海拔5 300~7 000米为冰雪表面,昼夜盛行下山风,风力强劲,阵风达到7~8级(7~8级风风速为13.9~20.7 m/s)。据此完成6~8题。
6.与冰川风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东北信风 C.东亚西北季风
B.盛行西风 D.太行山东坡的干热风
7.珠峰北侧冰川风势力强劲的主要原因是( ) A.冰雪覆盖面积大 C.人类活动影响小
8.推断风力最强的时段为当地时间( ) A.0-4时 C.14-18时
B.6-10时 D.19-23时 B.坡度和落差均大 D.冰雪厚度大
解析:第6题,冰川风是由冰川的热力作用形成,其形成类似于热力环流,东亚西北季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选项C正确。东北信风、盛行西风是动力作用形成。太行山东坡的干热风是气流随海拔下降而形成的气温高、湿度小的小尺度风。第7题,珠峰北侧冰雪
2
覆盖面积大,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故风力强劲。第8题,冰川表面与冰缘地区温差最大时风力最强,当地午后气温最高,温差最大,选项C正确。
答案:6.C 7.A 8.C
(2020·西安联考)下图示意澳大利亚等压线分布状况。据此回答9~11题。
9.影响1月等压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分布 D.纬度 10.甲地7月和1月气压差可达( )
A.8 hPa B.10 hPa C.13 hPa D.14 hPa 11.与7月份相比,达尔文1月份 ( ) A.气温较低 C.对流较弱
B.降水较多 D.气压较高
解析:第9题,据图可知,澳大利亚1月等压线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呈东西走向,因此可判断影响其走向的主导因素是纬度。第10题,该图中等压线的等值距为2 hPa,故甲地7月气压为1 022~1 024 hPa,1月气压为1 010~1 012 hPa,因此其气压差大于10 hPa、小于14 hPa,选C。第11题,据图中等压线数值可判断,达尔文7月气压高于1月气压;达尔文位于南半球,1月为夏季,气温高,对流强;1月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季风,该地位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因此1月降水较多,7月该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答案:9.D 10.C 11.B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三个不同类型的下垫面某时段平均地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2~14题。
3
12.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 A.西藏 B.内蒙古 C.新疆 D.青海 13.绿洲地温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阴雨天多,太阳辐射弱 C.植被削弱太阳辐射
B.大气的保温作用差 D.风力大,散热快
14.关于该区域图示时段垂直气流或水平风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绿洲为上升气流 C.风从荒漠吹向绿洲
B.荒漠为下沉气流 D.风从绿洲吹向荒漠
解析:第12题,一般情况下,最高地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左右,而该区域最高地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左右,说明该区域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左右,其经度大约为90°E。再根据该区域有荒漠、绿洲等,可以判断其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最可能位于新疆,故C项正确。内蒙古在90°E以东,青海绝大部分地区也在90°E以东,故B项和D项错误;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上,绿洲少,且由于海拔高,地温比较低,故A项错误。第13题,绿洲的植被覆盖度较好,植被覆盖在地表,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地温相对较低,故C项正确。绿洲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阴雨天少,太阳辐射强,故A项错误;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与天气有关,受植被条件影响小,故B项错误;绿洲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摩擦力大,风力较小,故D项错误。第14题,绿洲地温较荒漠低,在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在绿洲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绿洲吹向荒漠。故D项正确。
答案:12.C 13.C 14.D
(2020·齐齐哈尔模拟)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回答15~16题。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