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谐社会构建中法官的心理压力及其缓解对策
作者:谢鹏远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10期
【摘 要】根据当前我国法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发现,基层法官心态、心理处于不健康、亚健康状态已成为这一职业群体的普遍现象。造成法官心理压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法官个人层面、法院管理体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职业层面等。减轻法官的心理压力,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通过完善法官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职业权力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法官职业收入保障制度、推广法官助理制度、提高法官个人素质等方法才能实现。
【关键词】和谐社会 法官 心理压力 缓解要将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依法治国、司法公正从理想变为现实,必然需要一支健康、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但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多元化的价值冲突、剧增的案件数量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给法官们带来了明显的心理压力,因此,全面认识法官的心理压力并运用有效的措施予以缓解,是当前构建司法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阶段法官心理压力状况
近几年,全国很多法院对法官的心理状况进行过测试,如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2010年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本院全体法官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在整体压力状况方面,压力的感受是普遍的,其中压力感受较大和很大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2%。从年龄段来看,31-40岁群体压力感最大,30岁以下群体次之,41-50岁压力感相对较小;从工作年限来看,工龄15-20年的群体压力感最大;从工作岗位来看,执行局的法官压力感最大,其后依次为派出法庭、民商事法庭、行政庭;在性别方面,男性压力感受大于女性;在学历方面,硕士压力感受大于本科。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显示,法官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42.1%;有近15%的法官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症状,普遍表现出强迫行为、抑郁情绪、睡眠不良、食欲不良或身体疾病方面的反应。法官最常用的缓解压力的方式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但也有部分法官通过将压力合理化、自责、退避、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1]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心态、心理处于不健康、亚健康状态现已成为法官这一职业群体的普遍现象。这种健康危机的存在,不但严重威胁着基层法官的身心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法院日常工作的开展。 法官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分析 1.个人人格因素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