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解答“试一试”。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交流。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称,在每一个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称。在加法算式里,像这里的30+4 =34中,相加的两个数,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对了,相加的这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什么呢?
讲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在“30+4 =34”的算式下面板书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提问:谁来说一说算式4 +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也有名称。在34-4 =4里,减好前面的数叫做什么?请你猜一猜。
讲述: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板书:被减数) 那么,减号后面的数又叫做什么呢?指名说。 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板书:减数)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什么呢?请学生试着说说。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板书:差) 指名说出算式34+4 =30中各部分的名称。
(3)提问: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区别? 二、教学“想想做做” 1、第1题。
(1)出示20只白兔和8只灰兔的图片,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左边20只白兔和右边8只灰兔,列出四个算式。 (3)组织交流:算式是怎样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口算第2题。
同桌同学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 =63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校对。 4、第5、6题。
(1)指导学生看图中的对话,然后说说题意。 (2)列式计算。
订正第6题诗追问:“我拔的个数和山羊同样多”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兔子拔了几个萝卜?
三、全课总结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并且知道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号前后的数都叫做“加数”,加得的结果是“和”;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是“减数”,减法中的得数叫做“差”。
四、作业
“想想做做”的3题。
教学后记:情景导入得好,注重学生说的能力培养.
第五课时 数的顺序
第二周 星期一 第三节 2003--.02--.2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的例题,第12~1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运用操作活动,结合显示背景,了解“单数”、“双数”并进行简单应用。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理百数表
1、激趣导入:数学王国开运动会啦!数娃娃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队(出示百数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数娃娃是怎么排队的?
要求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
追问:咦,方队里还有不少位置是空着的,你知道是哪些数娃娃还没来吗? 2、小组活动:边数数边填写,在书上完成百数表。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各小组展示百数表。
2、谈话:这张百数表里可藏着好多有趣的奥秘呢!先请小朋友横着选几排数读一读,在小组内说说数娃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如:41、42、43、??50,左边九个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一次是1、2、3、??9,最右边是整十数等等)
再让学生指着不同横排说一说。
进一步启发: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斜着看呢?转弯看呢?请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小组里的小朋友!
3、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在这张百数表里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做了几个“魔力框”,大家仔细观察,在“魔力框”里你还会有新的发现的!投影出示:用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分别在百数表里框出几个数。要求读一读,并找一找这几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小组里交流。
4、提问引导:(出示带一个数的框)你能按照前面的表,猜出框里另外的几个数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挂图后,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要看35号,说明35号还没有看,已经看了34人。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后,独立完成,在交流各自的思考和体会。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填一填,在讨论。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出示分类标准: (1)个位是5的数; (2)个位是0的数; (3)十位是5的数。
要求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标准,把符合该标准的数称作“我们的朋友”。然后分小组活动,找出自己的好朋友,并把它们按顺序排一排,读一读。
5、“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教师示范在表格中一次圈3个双数,提出:你能照样子接着圈一圈吗?再把圈出的数读一读。启发思考:你觉得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没有圈出来的数呢?指出:圈出来的是双数,没有圈出来的是单数。
进一步要求学生随意说一个数,让大家听听是单数还是双数。 6、“想想做做”第6题。
先指导学生弄清图意,特别是左右位置关系的相对意义,再让学生说一说各自的判断的理由。
7、“想想做做”第7题。
先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月历卡?再出示一张放大的月历卡,指导怎样看。然后进行讨论:四月份有多少天?3日、13日和23日各是星期几?这个月哪几日是星期日?在月历卡里还看懂了什么?想到些什么?
四、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小朋友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发现了哪些奥秘? 教学后记:尾数是零的双数理解的不够好.
第六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第二周 星期二 第二节 2003--.02--.25
教学目标: 1、 2、 3、
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知识迁移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解以内的数,你能任意地说出一个别100以内的数吗?(指定三四人说一说)
老师手里有很多雪花胶片,你们猜猜看可以用100发内的哪个数表示。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小朋友们猜得怎么样。
下面请你们也抓一把雪花胶片先猜一猜有多少个,然后再数一数是多少。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这些数谁大谁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