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重庆绕城公路隧道报告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 3:21: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前言

1. 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

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绕城公路北段由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设计,受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的委托,我院承担重庆绕城公路北段K11+325~K19+500合同段工程地质详细勘察工作。

其中玉峰山隧道为单向行驶的双洞公路特长深埋隧道,两洞轴线相距30m,为人字坡,洞身平面上呈直线形。呈南东——北西向展布,南东向起于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石壁山村六社的新纸厂侧,向北西穿越玉峰山,途经渝北区玉峰山镇石壁村,北西向止于重庆市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办事处苟溪桥村康家湾。隧道轴线地面标高与设计路面标高最大高差可达380m。线路里程、设计路面标高、长度、纵坡详见表1-1。设计单洞宽7.57732m,净高难度7.928m,两洞轴线相距20m。 表1-1 玉峰山隧道施设阶段设计方案

线路 进口桩号 进口路出口桩号 出口路面隧道设计纵坡 面标高标高(m) 长度(m) (m) 左洞 LK11+888 320.08 LK15+598 312.95 3710 LK11+888~LK13+170(+2.00%) LK13+170~LK15+598(-1.35%) 右洞 K11+911 320.54 K15+587 313.09 3676 K11+911~LK13+170(+2.00%) K13+170~K15+587(-1.35%) 2005年1月~2005年3月,重庆一三六地质队基础基础勘察设计院对玉峰山隧道进行了工程地质初勘工作,初勘成果报告通过了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组织的专家评审。

初勘报告主要结论与建议:

① 玉峰山隧道横穿铜锣峡背斜,两翼为砂岩及泥岩,中部为灰岩,背斜两翼含煤层。

② 隧道洞身在铜锣峡背斜西翼将穿过工农煤矿的老采空区及其积水区,将导致老窑水突入隧道。

③ 设计隧道洞身位于灰岩岩溶发育相对较弱的岩溶水深循环带,但隧道的开挖在局部地段因仍然有可能会遇到较大的岩溶突水。

④ 区内煤层为超低瓦斯煤层,对隧道开挖影响不大,但在通风不畅的条件下仍有可能聚集呈较高的浓度,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危害。

⑤ 隧道围岩级别为Ⅲ、Ⅳ、Ⅴ级,Ⅲ级围岩有可能现小坍塌及掉块,Ⅳ级围岩易出现小坍塌,Ⅴ级围岩易出现大坍塌。

⑥ 隧址区地表水及岩土层中的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但老窑积水对砼具中等腐蚀性。

⑦ 隧道的开挖将对地表池塘、民井等产生疏干影响,将在岩溶槽谷中土体分布区局部地带造成地面地面岩溶塌陷。

⑧ 对Ⅴ级围岩的施工,宜采用矿山法施工,小断面开挖,尽可能降低对隧道围岩的扰动,对Ⅳ级围攻岩的施工应加强支护措施,对Ⅲ级围岩应加强预防,积极支护,以保证施工安全。对岩溶及煤层采空区积水的可能突出,应采取超前探水、先探后掘的方式解决。

⑨ 详勘时加强对煤层中瓦斯含量、压力等的测试,为设计及施工提供防治方案的参数。

初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本合同段的控制性工程玉峰山隧道穿越铜锣峡背斜三叠系雷口坡组、嘉陵江组岩溶槽谷区,对岩溶的发育规律及岩溶水的分布规律调查分析不够,对背斜轴部深部构造形迹控制不够;

1⑵对玉峰山隧道将穿遇的须家河煤系地层未进行煤层瓦斯的定量测试评价; ⑶对地层岩性的划分较粗略,特别是玉峰山隧道穿遇的三叠系雷口坡组、嘉陵江组地层层序的划分与区域资料出入较大,对其中的角砾灰岩未查明; ⑷对隧道进出洞口稳定性评价不够。

根据初勘报告,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经初步设计阶段的技术经济比选,选择推荐线作为施工图设计方案。现委托我院在初步勘察基础上,对施设隧址作进一步详勘。 1. 2目的任务

根据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设计人)提出的玉峰山隧道详勘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初步勘察成果,详细查明隧道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玉峰山隧道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地质依据和参数。 具体任务是:

1) 在初勘成果基础上,核实工程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别是铜锣峡背斜

褶皱形迹及构造破碎带;

2) 进一步详细查明工程区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及岩溶水的发育分布规律以及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核实隧道穿越各含水层的涌水量; 3) 核实隧道区煤系地层瓦斯压力、浓度、危害性等,详细查明背斜两翼含煤

地层的成层特征、埋藏深度、层位、层数、厚度、煤层上下层岩性、厚度、裂隙及软弱夹层等情况。

4) 详细查明隧道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参数、工程地质特征及完整性等。对控制隧道围岩稳定的各项地质因素在初勘基础上进行验证、补充、修正,对初步设计阶段所确定的隧道围岩级别进行修正、调整,为隧道工程设计提供较准确

可靠的围攻岩分级。

5) 按施设隧址查明隧道进、出口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规模及危害性,并对洞口围攻岩的完整性、斜坡稳定性作出详细评价。

6) 调查沿线筑路材料料声场及用水用电,调查弃渣场位置地质条件。 7) 对隧址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作出正确评价,得出结论,编制隧道工程地质详勘报告,提出设计和施工方案的 1. 3勘察工件依据及执行强制性标准情况 1.3.1设计人提供的详勘钻孔布置及勘探要求

1.3.2重庆一三六地质队基础工程勘察设计院提交的玉峰山隧道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成果资料;

1.3.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3.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D70-2004); 1.3.5《公路工程石料试验》(JTJ054-94); 1.3.6《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1.3.7《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

1.3.8《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98); 1.3.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001)(参照); 1.3.10建设部15号文《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 1.3.11国务院令第349号《地质资料管理条例》;

1.3.12本次隧道勘察工作严格按《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的有关条款执行。

1.4勘察工作布置及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工作在已有初勘地质成果基础上,针对初勘提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详勘工作建议,对初勘地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成果作进一步校正、补充,结合钻探、物探、有害气体测试、岩土测试、水文地质试验等方法进行详细勘察。

本次勘察由设计人确定钻孔位置和数量,共布置7个钻孔。洞口段钻孔布置在洞口至洞身30m范围内,主要为查明洞口围岩完整性及洞口边坡稳定性;洞身段钻孔布置在初勘对深部洞身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煤系地层及地下水情况有疑问的地段。各钻孔孔位及勘察目的见表1-2。

表1-2 玉峰山隧道详勘钻孔布置表

孔号 里程位置 设计孔深 目的 (m) SZK1 K11+941左27.63m 12 查明进口J1-2Z岩层层序及地质情况 SZK2 K12+425左27.63m 173 查明进口侧T3xj岩层层序及煤层瓦斯 SZK3 K13+520左27.63m 219 查明铜罗峡背斜东翼近核部T1j岩层层序、地质构造、岩溶及岩溶地下水情况 SZK4 K15+208左27.63m 144 查明出口侧T3xj岩层层序及煤层瓦斯 SZK5 LK15+598 10 查明出口地质情况 SZK6 K15+587 10 查明出口地质情况 SZK7 K15+550左27.63m 29 查明进口J1-2Z岩层层序及地质情况 物探布置对洞口段和背斜两翼煤系地层5个钻孔作声波测井,对2个深孔作综合水文地质测井。

表1-3 玉峰山隧道详勘工作量统计表

工作量 工作内容 单位 利用初备注 勘 本次详勘 1:2000隧道地质纵断面测量 m/条 7995/2 1、 室内岩工程测量 1:200洞口地质纵断面测量 m/条 2400/12 石试验项目包括物性、1:200洞口横断面测量 m/条 2284/20 天然饱和抗钻孔定测 个 7 压强度、变1:5万水文地质测绘 Km2 69 形、抗剪、挤抗拉强1:1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修测 Km2 30 度。 1:2000工程地质修测 Km2 1.7 2、 煤层与地面地质瓦斯测试试测绘 1:5万水文地质纵断面 Km/条 37/1 验项目现场1:2000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 Km/条 7.995/2 部分包括钻1:200洞口工程地质纵断面 Km/条 2.4/12 孔煤心解吸、钻孔煤1:200洞口工程地质横断面 Km/条 2.284/20 心脱气、采钻探 m/孔 540.42/7 830.90/7 取煤样、煤矿现场及资声波测井 m/孔 234.9/2 359/6 料调研,室视电阻率 m/孔 438/2 内部分包括:瓦斯吸物探测井 γ测试 m/孔 438/2 附常数、煤地温测试 m/孔 438/2 尘爆炸危险流速流量测井 m/孔 438/2 性、煤炭自燃倾向性、水文地质抽水试验 段次/孔 1/1 10/7 瓦斯放散初试验 压水试验 段次/孔 1/1 13/4 速度、煤的坚固性系岩石试验 组 14 24 数。 土工试验 组 3 室内试验 水简分析 组 3 16 质分侵蚀性CO2分析 组 3 16 析 全分析 组 1 煤层测试 瓦斯压力 层次 2 煤样 组 3 岩土测试主要对钻孔采集到的围岩岩样作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水文地质试验主要对钻孔揭示的含水层作抽(压)水试验。 1. 5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我院2005年7月4日接到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的勘察工作计划后,编制了勘察纲要,报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审查认可,组织人员于2005年7月16日进场开展现场工作,2005年8月22日结束外业工作,2005年9月10日完成报告

编写,完成工作量见表1-3。 1工程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 (1) 1:1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修测

在初勘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核实隧址区地层岩性界线、岩层产状及节理裂隙、地质构造,铜锣峡背斜的核部、形态、规模及展布特征,岩溶及岩溶地下水特征及其与隧道的关系,煤层及煤窑采空区的分布,建筑材料料场的分布等,对初勘成果进行核正,范围为隧道轴线两侧,洞口以外各4000m,测绘面积约80Km2。精度图上误差不超过2mm。 (2) 1:5万水文地质测绘

由于隧道区一个独立水文地质单元面积较宽,按1:10000水文地质测绘,图幅太大,不便使用,本次勘察在1:10000水文地质测绘基础上,对其外围在收集区域性地质资料基础上,着重到现场核实调查岩溶地下水排泄口位置、标高、水量、排泄方式,为岩溶地下开采的补、径、排提供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资料。主要对初勘成果进行核正补充,调查面积150Km2,北至统井温塘河,东到御临河,南到长江,西至朝阳河。着重调查一个独立水文地质单元内的井、泉、溶洞的分布及含水层、透水层、隔水层的范围,地下开采水的类型及其与地表水的关系,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流量、流向及水质等。精度图上误差不超过2mm。 (3) 1:2000工程地质测绘

严格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规定和要求进行。结合访部及资料收集,进一步详细查明测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查明煤层、矿体、采空区、岩溶等不良地质及井泉分布、含水层、隔水层性质等水文地质特征,并判明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腐蚀性,预测洞身各段涌水量;采

用半仪器法定点描述、圈定各类地质体界线,划分地貌单元,确定地层、岩性、构造、破碎带、软弱岩层的空间分布;测量节理、裂隙产状及发育程度。本次详勘在初勘成果基础上,郑重沿隧道轴线作纵断面地质测绘,特别是对背斜核部实褶皱形迹作了修正。精度图上误差不超过2mm。 (4) 煤窑调查

对各煤窑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访问和实地调查,查明须家河组含煤地层各煤层(线)厚度、煤质、瓦斯含量、地下水及煤层顶底板特征。各煤巷及采空区范围以收集的采煤巷道图及矿权登记范围为主,并在实地进行调查核实,对部分无资料的采煤巷道采用罗盘配合皮尺定测,采空区则根据采煤标高及煤层走向、倾向在实地圈定。 (5) 岩溶调查

对测区内的漏斗、落水洞、溶洞等岩溶形态进行普查,对岩溶泉情况进行详细访问调查。 1.5.2钻探

我单位于2005年7月16日进场,先后XY-2型钻机4台,100型钻机2台套进行施工。2005年7月22日结束钻探工作。

本次钻探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和规范执行。钻孔孔径开孔不小于127mm,终孔孔径不小于91mm。对所有的钻孔土层采用无水钻进,采取率大于85%,遇大块石、漂石开少量水待钻穿后即停水。对基岩采用小泵量清水钻进。破碎岩层采取率大于65%,完整岩石采取率大于80%。钻进过程中观测回次水位,遇漏水、涌水、掉块、卡钻、掉钻等特殊现象停钻记录并观测。对所有的岩芯均按回次进行编录、编号照像留存。终孔后对孔深和孔斜均作了校正。钻孔终孔经验收后岩心就地按序掩埋,

搜索更多关于: 重庆绕城公路隧道报告 - 图文 的文档
重庆绕城公路隧道报告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0z5y31ezc5v45r563m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