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B.止:停止:茂:茂密;众:多;A.侧:从旁也,名词作状语。觞:喝酒,名词作动词。名:命名,称,名词作动词;C.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D .齐:把......看作相等,形容词作动词。 7.D
解析:\其下平旷\中\其\为代词,代华山洞。 8.D
解析:吾欲之南海,\之\动词。D项\之\都是动词,意义:去,到。 9.C 10.C 二、阅读鉴赏
(一)1.因:随着;喻:明白;趣:趋向,取向;毕:全;期:至,及;视:看待;所以:表原因;相与:互相交往;斯文:这些诗文。 2.D
解析:D.修:长、高;A.修:做;B.修:修建;C.修:(寿命)长。 3.A
4.(1)清谈和放纵(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来源:学。科。网Z。X。X。K]
作者认为这两种生活态度都不可取,\死生亦大矣\,生和死都是大事,人生短暂,因空谈或放纵而浪费生命令人痛心。
(2)作者认为生和死不能等同看待,有生之年要做实事,不能空谈放纵浪费生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因为聚会的人物都是名士,聚会的地点风景优美,聚会的活动高雅有趣,而且天气晴朗,春风和煦,可以自由地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所以确实是快乐。
因为人是物非尚且会引发人们的感慨,何况物是人非,寿命终结,更令人伤痛。而人生如此短暂,却一味地消耗在无用的空谈和有害身心的放纵行为上,白白浪费生命,这更是令人痛心。表达了作者对清谈和放纵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否定。
13
5.(1)抬头观览浩大的宇宙,低头细察众多的物类,纵目远眺,胸襟大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
(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不真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 (二)1.BD
解析:BD项中\卒\通\猝\,突然;A.到底;C.士兵;E.死。 2.DE
解析:DE项中\适\为\适应\适于\的意思;A.嫁人;B.刚刚;C.用,享有。 3.A
4.(1)因古今历史对比而生悲,因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对比而生悲,因理想和现实矛盾对比而生悲。
(2)比喻说理的方法。苏子用水与月来打比方,阐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从\变与不变\的辩证角度和\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说理的。前者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问题说理,得出\何羡\的结论;后者针对客人\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问题说理,得出\共适\的结论。
(4)苏子被贬谪后内心一度苦闷,可是最终通过感悟自然而感悟人生,具有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5.(1)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2)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三) 1.A
解析:②创作;④记录;⑧叙说,叙述。 2.C
解析: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3.A
4. A.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14
B.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5.(1)有时登高俯临山下,有时依次坐在水边。
(2)大家吟咏诗篇,唯独我不能和谢灵运相比而感到惭愧。幽美的景色还没欣赏完,高谈阔论也变成了清雅的谈心。 6.C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
(一)1.将\两位\删去,或改为\二人\两人\两个\。 2.\他\改为\杨先生\。 3.\拜读\改为\看\。
4.\大作\改为\作品\。[来源:学。科。网] (二)示例:要不要灾难 对待灾难的态度 四、作文 略。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