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评论陈光标式高调慈善伤不起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8:41:3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评论:陈光标式高调慈善伤不起

“2011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陷舆论漩涡的前“首善”陈光标(微博 专栏)落榜

4月26日,“2011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前“首善”陈光标落榜。这之前的一个月,自2008年以来一直被当做慈善“偶像”的陈光标成为多家媒体的调查报道对象,并由此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质疑风波。 风波中,“倒陈”与“挺陈”两派争执不休,而陈光标多年来慈善行为的真实轨迹却还远未水落石出。但基于事实与逻辑的理性“质疑”本身却代表着推动中国公益慈善向规范化发展的力量。

“质疑不等于恶意,只是信任需要条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教授贾西津认为,只有经得起质疑才会产生公信力。在目前社会对慈善行为的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媒体和公众自发的质疑是必须的,可以说是一种责任。 都是“高调”惹的祸?

陈光标素以“高调慈善”著称,特别是他对发现金的酷爱频频惹来热议。今年3月,本报记者曾就此采访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他透露:“我和徐永光很早之前就劝过他(陈光标),不宜太过高调,否则会自己?捧杀?了自己。”

现在看来,他们的劝告并非杞人忧天。昔日被“美名”笼罩的陈光标如今陷入“恶名”的泥潭,这个结果让许多人痛心。

4月28日,在深圳举行的“珠三角文明城市群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演讲中特别呼吁,公众应对“高调慈善”抱有宽容。“现代慈善就是个人慈善、高调慈善。从100多年前的卡耐基、洛克菲勒到现在的比尔·盖茨,他们哪个不高调?” 可陈光标今日的麻烦,仅仅是“高调”带来的么?

这一次媒体对陈光标的质疑已不再停留于对其“高调”方式的争议,而是直指其慈善行为事实本身。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在署名评论中直言:“以诟病现行慈善体制不透明为号令的高调慈善募捐活动,其资金流向竟然更加不透明,?道德化身?的高大形象后面是一个大大的监督盲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教授贾西津认为,陈光标的“高调”是他吸引人们关注的原因之一,但人们关心的绝不仅仅是“高调”的问题,更是对慈善行为真实性这一基本要求的追问,并引申出对慈善规范、制度、环境、公信力和透明度等一系列问题的拷问。 质疑挫伤慈善积极性?

“高调”的陈光标遭遇质疑,很多人自然联想到“枪打出头鸟”的古训,从而担忧陈光标的“倒掉”将带来对慈善积极性的打击。

导演冯小刚便在个人微博中写道:“这不是陈光标一个人的问题,现在是你不捐钱不慈善什么事也没有,一捐钱做慈善就挨骂遭质疑。原来文艺界一说捐款一呼百应,现在谁也不伸头,都怕捐了钱还挨骂。捐少了说你抠门,捐多了说你显摆作秀。”

那么,慈善真是如此脆弱,质疑面前“伤不起”吗?

对此,评论人鄢烈山观点鲜明:“即使因为这种质疑,陈光标这个首善偶像?倒掉?了,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实践证明,靠树样板并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进步。” 贾西津认为:“质疑本身才代表一种健康的机制。”

贾西津分析说,如果大家都只是“凭良心”做事,但是谁在做什么谁也不知道,那么这将催生一种“逆向淘汰”机制,即真正做善事的人不为人知,而伪善却被“保护”起来。

而如果建立起规范的机制,让慈善在公开、透明的状态中运行,这将产生“正向淘汰”机制,即伪善者被摒弃,而真正做善事的人则被挑选出来,被赋予公信力。 公益慈善亟待建立规范监督机制

贾西津强调,质疑的本意是基于事实信息的判断,而不是人身攻击、恶意揣测或武断的定论。公益慈善领域亟待建立规范的监督质疑机制,这就包括:政府应对慈善行为特别是涉及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慈善行为进行把关。公益慈善组织应该搭建起促进慈善行为公开透明化的信息平台并主动地接受监督。慈善家本身应该欢迎质疑与问责,将自身的慈善行为自觉地纳入公开透明的要求。

贾西津建议,媒体应理性地监督,而非情绪化地引导,应看到个案背后的机制问题,并教会公众怎样去监督。而公众则应学会通过理性的方式去获取并判断信息,避免陷入各方都没有事实基础的无谓争执。

“曹德旺式慈善”是“造血式”慈善,首先要用心把企业做好

新近出炉的“中国首善”曹德旺,与此前多次荣膺首善名号的话题人物陈光标,是当下中国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的两个典型案例。曹德旺认为企业家与慈善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家首先要用心地把企业做好,而慈善家是把自己用不完的闲钱捐出去给需要的人。”曹德旺式慈善是一种以企业经营状况为基础的“造血式慈善”。

年过六旬的闽籍侨商曹德旺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福耀玻璃集团占据中国汽车玻璃71%的市场份额,并且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承担了宾利、奔驰、宝马、奥迪等知名豪车品牌的配套供应。作为一家成功的企业,福耀玻璃实现了其为社会创造财富,贡献税收,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责任。

今年4月,曹德旺将其家族持有的福耀玻璃3亿股份捐赠给了河仁基金,开创了企业家股权捐赠模式。福耀玻璃在过去二十年中,做到了30%的复合增长率。这种捐赠模式令慈善基金可以分享企业的成长,令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与慈善挂钩,更坚定了其“造血式”慈善模式。 “陈光标式慈善”是“输血式”慈善,令企业经营陷入窘境

“前首善”陈光标的行善轨迹,一路秉持着高调。陈光标曾多次在捐赠时大秀“人民币墙”、“钱山”等。日本地震后,陈光标火速赴日捐款,并在微博中称:“学生们在募捐,我给每个募捐箱都捐上1万日元和100元人民币,并附上一张名片。”这种“捐款附名片”的做法将其“高调”与争议推向了极致。

而陈光标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自创立第二年以来至2009年,连续六年亏损,且2009年该公司总资产为1.05亿元,负债高达9969万元,负债率近95%。陈光标曾表示,因平时将70%的精力放在慈善方面,公司才陷入困境。“照现在的积蓄,还可维持2年。”

陈光标高调的行事风格虽伴随着争议,但不能改变其捐款的事实。慈善捐款本来就是一种捐款人权利,以何种形式捐款,捐多少,捐款的动机如何,都是捐赠者的自由。但“陈光标式慈善”始终都是一种“输血式”的慈善,且陈光标对慈善事业中的个人表演过度投入,无暇关注企业经营,令企业陷入窘困,没有尽到作为一个企业家应尽的社会责任。

企业创造就业是最好的减贫方式,比资产捐赠更具可持续性

外界习惯于在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慈善捐款中,通过捐款的数额来衡量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对于企业家来说,如果将时间和金钱再用于创造就业,并且自己也投入精力去搞企业而不是慈善,能够为社会带来比搞公益慈善更多的好处。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就认为,捐出全部资产并不是真慈善,只有持续地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是真正的慈善。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也认为,利用手上的资源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更多企业崛起,会比捐出去更加有效。

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认为,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保证就业。一个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包括环保、扶贫、抗震救灾,但是企业的职责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创造税收,为人民创造就业。企业家的资产捐赠,只能解一时之困,真正可持续的慈善方式,是发挥企业“造血”的功能。

企业家的捐款应考虑企业长远发展,“裸捐”并不值得提倡

中国民营企业家参与慈善的程度虽然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已经为中国慈善做了巨大贡献。从2010年发布的中国慈善排行榜的企业捐赠排行榜看,2009年捐赠超过百万元的民营企业有282家,占慈善企业总数的62.9%,这个数字远高于国企和外企。

企业家的捐款行为首先必须是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而受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所限,中国多数民营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企业家的资金目前主要需要用于公司的发展壮大,通过技术管理渠道升级获取利润,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同时,随着持续的信贷紧缩,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无疑将转嫁给贷款者,导致企业出现融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陈光标式裸捐”自然不值得提倡。民营企业家们在企业自身还需要输血的时候,如果不断地向外捐款,最终会拖累企业的发展,甚至造成企业破产。 曹式慈善“苛求”慈善组织,推动中国慈善组织透明、高效运作

除了中国首善的新称号外,曹德旺还曾有另外一个响亮的称号,那就是“最苛刻的捐赠者”,2010年5月,曹德旺以个人名义向西南五省区受灾群众捐款2亿元,并向合同的执行方——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出苛刻的条件:半年内必须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差错率不得超过1%,管理费不超过3%。

由于中国需要捐赠的地区、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企业家也受自身事业与时间的限制,慈善事业不可能完全绕过慈善组织。但中国慈善组织普遍存在着信息不透明、收取过高管理费的现象,法规的缺失也慈善组织的行为缺乏监督与管理。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9条中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这一规定间接促成了慈善组织提取10%管理费的“行规”。

慈善事业是捐款人权利,慈善组织有义务按照捐款人的意愿使用善款。在曹德旺的“苛求”之下,中国扶贫基金会最终按照其要求完成了善款的发放,这一模式推广开来,将有助于中国慈善组织提高运作效率,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陈式发现金的慈善模式无可厚非,但无助于中国慈善制度建设

对于中国慈善组织的弊端,陈光标也是认同的,但是他选择的方式是绕过慈善组织,直接与受捐人对接。陈光标曾一再表示,其高调募捐,直接把钱派发给穷人,就是因为目前的慈善制度不健全,慈善组织信息不能公开透明。

据媒体报道,陈光标近年来的高调慈善行为为他的公司带来了不少生意机会,像迎国庆60周年长安街拓宽改造拆除工程、商务部老办公大楼拆迁、奥运会结束建筑物辅助拆除工程、央视过火楼金属幕墙拆卸等官方拆迁工程。因为陈光标一贯的高调行事风格,令各界质疑他行善的动机。

对于企业家行善,其动机如何大可不必考虑。曹德旺本人也曾对媒体称,“应该体谅陈光标。”此外,部分媒体此前对陈光标的报道也只是质疑其在慈善捐赠中的诚信问题,并没有否认其慈善捐款的积极意义。但无论如何,陈式慈善有着太多个人、戏剧色彩,对于中国慈善制度的建设并无多大推进作用。

作为一种对慈善文化的不同解构,对陈光标的言行可以争论,但似乎不应指责。不过,作为慈善界的公众人物,质疑从来如影随形,这也是开放社会的一种寻常生态。哪怕盖茨与巴菲特这样的慈善“大佬”,其“裸捐”建议一经祭出亦并非只有叫好声,其间既有舆论包括学者的大胆质疑,更不乏欧洲同仁们的坚决反对。同理,作为知名人士的陈光标,被质疑自然在所难免。

相比之下,像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慈善家,之所以鲜见捐赠数额等质疑,是因为在完善的慈善法律体系下,法律的强势在位,已自动为他们排除诸多嫌疑。美国绝大多数州都规定,慈善机构必须向州首席检察官提交年度报告,首席检察官还可以代表公众对触犯公共利益的慈善机构提起公诉。而且,任何美国公民都可以到慈善机构查阅账目(《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8月25日)。此外,美国有不少独立的评级机构会对慈善组织资金运用情况、慈善资金用途和日常运作经费比例等进行评分,为捐赠者提供参考。这意味着,慈善无法摆脱竞争压力。

不能不说的是,虽然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势头喜人,但时至今日,作为慈善活动行为规范的“慈善法”依旧未能浮出水面。在法律缺位的总体现实面前,一方面是有志于慈善事业者受制于人言可畏,难以顺利施展爱心抱负;另一方面社会大众也难以借助制度规范,方便了解慈善家的所作所为。

至于陈光标,在尚需更多事实佐证的眼下,当然不应草率予以指责或者褒扬。倒是觉得,经过几年摔打磨炼,陈光标或可尝试开启国内慈善透明的先河,毕竟公开相关信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技术难度。再者,如此何尝不是其津津乐道的“高调”,也必然赢得更多人的尊敬,进而推动国内慈善文化向前发展。

石齐平:我觉得慈善,其实说简单,我们大家都知道天天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行为,其实也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它有经济学的部分,还有社会学的部分,甚至还有政治学的部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它的做法可能也不一样,你说巴菲特,我们知道全世界最了不起的一个捐献者,但是他并没有像陈光标这样。曾瀞漪:直接发钱。

搜索更多关于: 评论陈光标式高调慈善伤不起 的文档
评论陈光标式高调慈善伤不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146q69phh6zh7s4fk4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