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政治变革与革新
政治 封建王朝 的沿革 治世局面 的出现 中央集权的加强 科举 制度 隋唐 宋元 明清 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君权的加强 清朝君主集权强化 创立 完善 僵化
一、封建王朝的沿革 1.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朝的建立与灭亡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可以统一全国的原因:北方的经济融合和南方的经济发展;陈后主的昏庸无能;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长期的分裂使人民渴望统一。
(2)唐朝的兴衰: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政启
开元,治宏贞观”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至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日趋衰落,于907年灭亡。 2.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辽、北宋、西夏、金、南宋、蒙古政权、元朝
朝代 契丹(辽)
建立人 阿保机 帝号 辽太祖 民族 契丹 都城 上京 存在时间 916—1125年 (续表)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蒙古 元朝 赵匡胤 元昊 阿骨打 赵构 铁木真 忽必烈 宋太祖 金太祖 宋高宗 成吉思汗 元世祖 汉族 党项 女真 汉族 蒙古 蒙古 东京 兴庆 会宁 临安 大都 960—1127年 1038—1227年 1115—1234年 1127—1276年 1206—1271年 1271—1368年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时期
(1)明朝建立: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南
京)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满州的兴起和清朝建立: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
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封建盛世
年,
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1644
1.开皇之治
(1)原因:隋文帝在位时,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2)表现:当时人口大幅度增长,储积的粮食、布匹丰实,史称“开皇之治”。
2.贞观之治(1)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
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统治政治措施
①经济方面: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
②政治方面: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他还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
(3)表现: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
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后来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1)原因: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开元初年,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2)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对盛世的辩证认识: 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辩证地看待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首先,它只是相对而言的,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它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所改善,封建剥削也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祥和、安定的生活。其次,即便是盛世,农民仍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6.唐朝前期出现繁盛局面的原因:原因①隋朝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廉洁奉公,政治清明,唐初几代帝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励精图治,善于用人,努力发展生产。③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中外经济交往频繁,互通有无。④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唐朝前期的繁盛作出了直接的贡献。
唐朝前期出现繁盛局面的历史启示: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作出贡献。②清明的政治与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③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
三、封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1.北宋:宋太祖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大将兵权,并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行省制度(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3)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开始于元朝。
3.明朝:
(1)明太祖: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制度,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及军政。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办理朝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又参与决策,形成内阁制度。③他还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2)明成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4.清朝:(1)军机处
①背景: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但还保留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②目的与设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
③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
①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②时间: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
③表现: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
④影响: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科举制度
阶段 人物 创立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完善 武则天 唐玄宗 主要的考试内容 限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僵化 明太祖 经”,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人们的聪明才智,许多读书人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增设殿试、武举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内容 影响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