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汉寿一中 连双刚 电话 13875117557
教学前的设计
一 设计依据 (一)客观依据 1、课标要求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教材内容
①特点: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是在第一框题社会实践与文化的“决定与反作用”知识原理讲解后,着重探讨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及文化创新中要避免的两种错误的倾向。教材知识结构清晰,三个目题内容与框题的关系一目了然,举例典型,问题设置合理,利于学生探究。但如果把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单列为一个目题,把两个重要途径合为一个目题,再加上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作为第三个目题,可能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系。
②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③难点: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二)主观依据 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明确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理解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正确处理两对基本关系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 ②能力目标
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通过实例的播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辨别文化呈现的特色与不足;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范围的合作讨论、辩论,产生智慧的火花;深入、辨证地思考问题与创新的能力:以“孝”文化为例,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赏析音乐、美术作品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教学方法
①教法:情景探究式教学方法、辩论法、辅之以必要的讲授法和谈话法。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究化”、 “体验化”、“主体化”。
②学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查阅资料中获得知识),在交流、合作探究中理论联系实际,得到知识的升华。
3、教学模式
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及群辩法教学模式的结合
二、设计理念
高二学生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看问题有时比较偏激、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案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形式,以音乐美术作品欣赏为教学情境,问题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辩论赛和自由论坛的方式提升和拓展知识,使学生在互动、自主、合作、探究中归纳教材原理,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
三、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也成为一种时代趋势,不可抗拒。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来推动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呢?引出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
(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分别是元朝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明朝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清朝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
青花瓷产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几百年来因其异常珍贵而成为收藏家们的挚爱,因其绘画装饰清秀素雅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选,更因其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让人陶醉、歌唱??2008年春节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
(探究思考一):歌词中有哪些词汇传神地描绘出传世青花瓷的风采?你还熟悉周杰伦的哪些歌曲?这些歌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这些联系对你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
(多媒体播放)《青花瓷》
学生认真欣赏、思考、讨论发言、归纳:(多媒体展示):
《青花瓷》——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
《龙拳》——敦煌、长城、蒙古高原、黄河、泰山、汉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双节棍》《霍元甲》——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大气磅礴的旋律让人的血液跌宕澎湃 。 《外婆》《爷爷泡的茶》——要尽“孝”,陪外婆兜风、回忆往事,陪爷爷喝茶?? 《东风破》——在缓慢悠扬的古乐声中,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如潺潺流水般向我们表达了哀怨缠绵,离愁别恨。
综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中华武术、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
一言以概之,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却又不是用传统唱腔去演绎,而是利用迎合现代年轻人口味的流行唱腔。所以他的歌风靡大陆、饮誉亚洲,特别是在当今校园疯狂流行就不足为怪了。引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启示):
(多媒体课件展示)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间)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展示)
《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生平照2张)
(探究思考二): ①你了解徐悲鸿吗?你熟悉徐悲鸿的哪些作品?
②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够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从徐悲鸿在绘画艺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各自介绍自己所查到的代表作及其创作背景,探讨问题② (多媒体展示代表作)
山水画——《喜马拉雅山之晨》《桂林风景》花鸟画——《飞鹰》《雄鸡》 走兽画——《奔马图》《负伤之狮》 人物画——《泰戈尔像》《自画像》 历史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 神话画——《愚公移山》 学生讨论发言归纳:
原因:①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能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在美术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而他的素描和油画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在画画技法上他能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体现时代精神,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启示:①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②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文化创新根源于社会实践。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国画的创新实践,他认为革新中国绘画的要旨在于:“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引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重要途径之二(启示之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空间)
(1)即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三过程”) (2)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
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总之,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对于传统文化讲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对于外来文化讲的。这是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而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
(过渡)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就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我们应该持
何种态度呢?有人说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有人讲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不相容,应该坚决抵制。你们怎么认为呢?下面进行辩论: (多媒体展示)唇枪舌战
正方: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
反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不相容,应该坚决抵制。
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其实正方观点的实质就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犯的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反方观点的实质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犯的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
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正确的做法应该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多媒体展示):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2)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 (多媒体展示)自由论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独生子女现象令人关注,传统孝道受到严峻挑战。有人提出了“重建社会新孝道的思考”这样的课题,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谈谈你的举措。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老师在学生发言中适当提示: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华:尊敬父母;多陪父母聊天;理解体谅父母、赡养父母;不仅物质上的,更要有情感的投入??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夫孝,德之本也” 。典型故事有“汉文帝侍疾尝药”、“木兰替父从军”、“孔融让梨争刑”、“陈毅的五十大洋孝母和洗尿裤”。
中国传统孝道的糟粕:“三年不改父其道”;为父母守“三年之丧”;“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在,不远游”以及二十四孝图中的“埋儿奉母”、“卧冰求鲤”等。
我们应该怎么来正确对待它呢?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这其实就是我们文化创新的第一条途径。
西方国家的“孝”: 在国外绝大多数国家强调的都是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并在法律之中加以明文规定。却惟独没有子女赡养父母这一条,而且在这些国家里是没有“孝”这个概念的。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西方人不孝呢?
绝对不是的。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分别是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节日在西方国家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母亲节。比如国家规定,母亲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并且子女、丈夫都要为母亲献上礼物和鲜花,表达:“我爱你”等等。
在西方来说,他们不是表达“孝”,而是表达的是一种“爱”的思想。他们的孝不是局限于父母,而是化成了一种推己及人,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一种博爱。西方国家许多富豪(如比尔盖茨)都把自己的全部遗产捐献留给慈善事业就是典型例证。
所以重建孝道要面向世界,汲取精华、博采众长。(也就是我们不仅要有“孝”,同时也要有一种博爱,不仅爱父母、也要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等等)
这也就是我们文化创新的途径之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