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重建社会新孝道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本课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途径。简言之,实践是基础,纵向是在继承中发展,横向是在交流中博采众长,还要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其实,文化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常德诗墙、“福娃”、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尚幽默的《快乐驿站》、中国版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等等都是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通过今天的学习探讨,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明确自身的责任,为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而努力!最后,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结束新课。(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四、板书设计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间)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空间)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2)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
五、训练设计
1、被上海基尼斯总部命名的“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 中国常德诗墙。是一项具有
鲜明艺术创新特色的永久性的大型文化工程。从内容选刻来看,分六大篇章,自先秦以来诗词没有断代,历代名家名诗凸现;精选五大洲诗歌巨擘力作,首首意蕴隽永。可谓竖贯三千年,横跨五大洲。既突出了常德的地方特色,也体现了“让世界了解常德,让常德走向世界”的胸怀。从镌刻技术来看,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诗墙创新采用以机械喷砂为主、传统工艺为辅的现代镌刻工艺,阳刻、阴刻、平槽、圆槽、龟槽、角槽、豆版粒等一应俱全;独创“黑白灰”三色镌刻技术。为充分考虑观众的观赏习惯和效果,经反复实地测量,最后确定诗碑的高度为2米;安装高度应以普通人平视时目光焦点落在诗碑中央为宜;字体大小应在两寸见方以上,太小不易看清……..总之,诗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她的存在正为常德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作出独有的贡献。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常德诗墙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创新要立足实践。如为充分考虑观众的观赏习惯和效果,经反复实地测量,最后确定诗碑的高度为2米。
②进行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如从镌刻技术来看,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并创造出了“黑白灰”三色镌刻技术。
③进行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如从内容选刻来看,精选五大洲诗歌巨擘力作,首首意蕴隽永,也体现了“让世界了解常德,让常德走向世界”的胸怀。
④进行文化创新,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如诗墙创作者把有关常德的古诗、近代爱国主义诗词与世界各国精美短诗进行融合,形成有机统一体。
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主体,文化创作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如诗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⑥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如诗墙的存在正为常德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作出独有的贡献。
2、根据今天所学知识,以“重建社会新孝道的思考”为题,对课堂上“自由论坛”的内容进行整理,写一篇政治小论文。
六、教学资源链接
1、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2、周杰伦歌曲列表 http://www.565656.com/musiclist2/mmc_328.htm 3、徐悲鸿纪念馆http://www.xbhjng.cn/CN/index.html 4、中国孝网http://www.china6688.com/main.htm 5、《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诞生
http://www.chinanews.com.cn/zxys/gs-lz.htm
教学后的反思
初次接触《文化生活》这门课程,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通过一个多月的教学,以本框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感想:
一、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以“领导者”“权威”自居来支配课堂教学再也不会受学生的欢迎,弄不好就会被学生赶下讲台。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学生才能成为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主体。本框教学我只给学生提供了三个话题作为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组织了一场简单的辩论赛,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介绍、交流、讨论、辩论,我只是适时、针对性的点拔、引导。力争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
二、通过《文化生活》的教学,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样一个道理: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常流常新的活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给学生讲好《文化生活》这门课程,做到课堂上随口拈来,光靠自己所学的那点儿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仅需要懂得科学技术、传统道德、思想理论、民族节日、风俗习惯、建筑、音乐、美术、文学、历史、地理等等各方面的知识,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最好还能进行各种文化活动。所以没有几个老师会大胆的说他的《文化生活》上得多么的好。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充实自我,加快知识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
三、素质教育决不是某一学科能够单打独斗的,需要各方配合,共同促进。新课改
要求学生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主体。这就需要给学生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现状是学生上课时间多,各种作业多,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还是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根本挤不出时间为政治这样的科目查资料,直接影响上课的效率和效果。上本框内容时,有的班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作品介绍还是现场辩论,或侃侃而谈,或论证充分,所查到的资料比我掌握的要丰富得多。准备不足的班级气氛就沉闷些。徐悲鸿的代表作除了《奔马图》,再不知道其他,更别说介绍创作背景了。根本做不到与教材紧密联系,失去了引用的目的。有些就需要老师详细解释。辩论的时候出现冷场或者只会钻死胡同,做不到旁征博引,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随着新课改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对《文化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感觉到现代教学手段的重要性。本框教学中引用的周杰伦的歌曲歌词、徐悲鸿的代表作、传统孝道的精华与糟粕等内容,如果不借助电脑和网络,而是利用传统方式查找,既不全面,时间也不允许。再者,课堂教学也越来越离不开现代技术。对于周杰伦歌曲、传统青花瓷、徐悲鸿代表作、《梁祝》等内容的欣赏,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技术,老师还介绍得多么详细,都难以达到好效果。
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使课堂真正成为老师和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作为教师,天天与学生打交道,要熟悉学生的好恶,要与学生的心态保持一致。这样课堂上与学生共鸣的时候就多些,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本框教学,我开始设计的是以《诗经》赏析导入新课,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够进入角色,但也有些学生兴趣不浓。当我在第二个班上课,改为欣赏青花瓷及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时,立即引起轰动效应,也立即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共鸣,使得该堂课成功了一半。
六、《文化生活》的教学,决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原理。有时上课引用的例子或共同探究的课题,往往对学生的影响要深远得多,尽管这不是高考的知识点。如果不是为了教学的需要,我就不会去详细的搜集和熟悉徐悲鸿的代表作及其创作背景;如果不是为了布置作业的需要,我也不会去详细了解常德诗墙的六大篇章及其创作历程。艺术鉴赏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对于那些学习任务非常繁重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还有关于重建社会新孝道的探讨,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化创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应该尽孝,如何尽孝的道理以及传播孝文化的责任。这比背几个原理意义重大得多。正如有些学生课后感叹:这不仅是学习《文化生活》常识的课,更是关于如何尽孝的教育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