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圈里的空气虽然看不见,但质量大得惊人。据科学家估算,整个地球周围有5000多亿吨重的空气。住在地球上的人,如果没有人体内向外的压力,会被压得粉身碎骨。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质量的十分之九都集中在近地面的16千米以内的大气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就越稀薄。 3.马德堡半球实验
早时,先人们以为空气没有重量,不会产生压力。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存在压力。 为了证实大气压力的存在,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学者奥托·冯·葛利克做了一个震动世界的实验。他做了两个铜质的空心半球,直径都是37厘米,能够互相吻合。为了防止漏气,又在两半球的吻合处加上浸透蜡和松节油的皮圈,并在一个半球上装了活栓,通过活栓抽掉球里的空气。实验时用抽气机把球内空气抽出,然后用两队马往相反的方向各拉一个半球,结果八对马也拉得十分吃力,没有把它们拉开,再用劲拉,才把两个半球拉开。
但是只要把活栓转动——下,使空气流进球里,就能毫不费力地把两个半球分开。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生动地告诉人们,大气压强不但存在,而且大得惊人。
教学反思:
第6课《哪个滑梯快》 一.教材简析:
沿斜直线与曲线滑梯下滑的快与慢。 二.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认为直线滑梯滑得快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两种不同滑梯哪一个下滑快?”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不同曲线运动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方面的科学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对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提高和训练。 3.通过学习活动,了解曲线运动方面的简单知识。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制作实验,体验到曲线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和有趣的现象,知道这些现象都有一定的科 学道理。通过对曲线的研究,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曲线知识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对两架滑梯的高度及长度把握上要严格和细致,尽量减少制作过程中的误差,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 五。教学准备:
硬纸板,剪刀,胶水。 六。教学过程:
教师谈话:直线与曲线滑梯哪个下滑的快一些呢?揭示课题,进行制作和实验: 1.制作实验器材:
要求学生尽量减少两架滑梯的误差,保证试验的准确性。教师个别指导。 2.进行试验:
实验过程中要选用一些比较光滑的物品,滑梯表面也要保证光滑、平整,释放物品动作要轻些,尽量做到两手同时释放重物。 小组合作。 3.探索发现: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调整试验等环节,让学生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并且通过实验让学生推翻已有的“直线距离短物体下滑快”的固有经验,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小组交流: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和收获?
实验中的这架弯滑梯,它的滑面是根据旋轮线来做的。沿着滑梯自由下滑,是由于受了重力的作用,也就
是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滑速度的快慢,决定于在下滑方向上重力分力的大小。按着旋轮线下滑可以得到最大的分力,也就是得到最大的速度。因此,滑旋轮线滑梯的总是先到底。
背景资料:
在我国古建筑中,有一种“大屋顶”的房子。北京故宫的房子,差不多都是大屋顶。从侧面看,这种房子的屋顶不是三角形,而是两条曲线,房檐还高高地往上翘起来。大屋顶上的曲线也是旋轮线。旋轮线是最速降线,把房顶修成旋轮线,可以让降落在房顶上的雨水,以最快的速度流走,这对保护房屋是很有利的。
把大屋顶修成旋轮线,还有一个重要的平衡作用。大屋顶比较重,支撑房顶重量的,主要是下面的八根大柱子,这种建筑,柱子一般都修在墙里,位置靠外,房顶不仅给柱子一个垂直向下的压力,还给柱子一个向外的推力,这个向外的推力,对柱子的直立稳定性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把房顶修成旋轮线形,再把房檐修的翘起来,房檐就会给柱子一个向里的推力。大屋顶是巧用旋轮线的典范,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干。
教学反思:
第7课《鱼缸里水能自动流出来吗? 》 一.教材简析:
鱼缸里的水怎样才能自动流出来。 二.学情分析:
养过金鱼的学生能够理解水怎样从鱼缸中自动流出来。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鱼缸里水能自动流出来吗”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科学求证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并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3.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虹吸现象的存在,并能初步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情况下才能发生“虹吸现象”。 教学难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顺畅地推导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准备:
透明塑料水盆,塑料管,水杯。 六。教学过程
1.教师谈话:鱼缸里的水能自能流出来吗?什么情况水能自动流出来呢?(课题) 2.探索活动 活动设计:
1.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水自动排出的方法。
2.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实验一
1.通过实验与观察,证明水不会自动排出的。 2.结论:水不会自动往高处流的, 哪一段塑料管中水是往高处流的? 实验二
1.管中保留部分空气的实验,研究水自动排出的问题。
2.学生按小组自行总结,教师适当点拨。 3.你有什么发现? 实验三
1.管中不留一点空气的实验,研究水自动排出的问题。 2.教师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提出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质疑。
3.让学生在争论中想办法进入实验三。让学生学会往塑料管中注满水的方法。 实验四
1.抬高出水口,达到缸中水面同等高度时水不再流出。 2.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体会水自动流出的又一条件。
3.学生按小组自行总结,教师适当点拨,并提示学生要先讲你看到的现象,再解释你的想法。 探索发现
什么是“虹吸现象”?“虹吸现象”必须达到三点要求 ① 开始排水前,塑料管里要注满了水。 ② 塑料管的进水口要完全浸在水中。 ③ 塑料管的出水口要低于鱼缸里的水面。
四、背景资料
1.中国古代虹吸原理的应用:
应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国古代称“注子”、“偏提”、 “渴鸟”或“过山龙”。
2. 虹吸管的应用在我国始于汉代,在有电力灌溉设备之前,它与龙骨水车为我国古代两种主要灌溉器械。对于用来灌溉的大型虹吸管来说,我们的祖先还巧妙地采用下述灌水排气法产生虹吸。
在虹吸管的最高部位设置如图所示的装置,乙、丙两口连人虹吸管。使用时,先关闭乙、丙两处阀门,从甲口处灌水,到该装置中灌满水后,封闭甲口(不能漏气),然后打开乙、丙两处阀门,借助灌水排气法使虹吸管工作。
3.虹吸现象的实际应用:
昆明市建造了长达97.72千米的倒虹吸工程,在线路中有四个口径达2.2米的大型虹吸管道,其中岔河倒虹吸工程使用钢材处9000吨。长度达9192.5米。
教学反思:
第8课《数三角形》 一.教材简析:
数三角形个数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些数图形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三角形”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找规律方面的知识。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分解图形”及“综合判断”的方法,研究数三角形的规律。 教学难点:在找规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 直尺
六.教学过程: (一)数线段:
什么是线段?图中有多少条线段?你是怎样数的?
方法1:编字母序号法 从A出发可以数出5条,从B出发可以数出4条…… 5+4+3+2+1=15(条)
方法2:基本线段有5条,由两条基本线段组成的有4条…… 5+4+3+2+1=15(条) 你发现什么规律? (二)数角:
图中有多少个角?能不能按照数线段的方法? (三)数三角形
1.指导学生学会“分解图形”的方法,以上图为例: 第一步:画出1个最大的三角形; 第二步:画出2个中三角形; 第三步:画出3个小三角形。
它有1个大三角形,2个中三角形,3个小三角形组成,共有6个不同的三角形。 它的规律是1+2+3=6(个)
2.利用数线段,数角的方法导出数三角形的规律,则:三角形总个数=1+2+3+…+N。 练习
探索延伸:
AB是三角形ACB和三角形ADB的共用边。 上图三角形ACB,共含有不同的三角形: 1+2+3+4+5=15(个)
下图三角形ADB,共含有不同的三角形:
1+2+3+4+5=15(个)
上图中共含有15+15=30(个)不同的三角形。 所运用的规律是:1+2+3+…+N。
探索延伸:怎样数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