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精选文库
5
精选文库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于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 6
精选文库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苟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 7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 精选文库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