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0 23:25: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高中地理Ⅲ(必修◆人教版)

4.2 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中山纪念中学 邓泽凡

一、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并提出了活动建议:

1、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2、结合学校所在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由此可见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要求是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以珠江三角地区为例,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条件,其经济发展与国内国际环境变化的关系,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和特点、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主要内容有: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1990年,第二阶段是1990年以后;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节的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是统一的,让学生形成区域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又要注意社会效益和生态经效益的理念。

二、学生分析

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工业区位分析方法,也具备了一些读图

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也了解了,但学生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仍然不足,在学习完珠江三角洲地区后,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知识背景比较模糊,迁移知识有一些难度,仍需要加强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渗透,仍需要加强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教材的结合

三、设计思想:

遵循新课标“以学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本节从内容组织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进行。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学会阅读和分析地理位置图的方法。

3.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掌握国家优惠政策是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学会分析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两个阶段的优势和劣势,学会用地理折线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

5.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学会地理调查和地理研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

3.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改变传统的乏味的教学方式,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和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通过对国际国内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的认识,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大局意识,养成全球观念。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因素”,“如何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怎样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本节重点内容。

难点: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对策”学生较难理解。

疑点:我国三大城市群应如何分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教学模式:

多媒体探究式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分组活动:(1)调查收集近年开平市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城镇用的地变化、农村经济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化、外来劳工的就业情况等资料。(2)学生课后写小论文(分析现象变化的原因、问题和对策的设想。(3)把资料交给老师做备课用。

2.课前印发本节知识网落、补充相关的高中和初中地理知识、相应的基础练习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完成。

3.资料收集:教师查找“深圳发展”录像;珠江三角洲发展的有关资料及相关素材;广交会发展扩大的视频资料。学生收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规划。 (二)新课讲授

1.知识准备

工业化:所谓工业化即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2.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如何?

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差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类似我国先富带后富政策)。

3.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 看录像,讲述家乡的变化,如设计说明 设置情景让学生感受珠江三角洲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1.让学生明确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增2.学生通过充分播放歌曲《春天的故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工业事》,用深圳的城市景观变化发展,高楼林立,生活水平日益作为背景,在画面上把歌词提高等等。 用字幕慢慢的打出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短短的20多年里,深圳由小小的渔村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深圳的发展只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问题一:珠江三角洲工业1.仔细看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特别注意北回归线从本地区穿过,说出珠江三角洲的范围。

化和和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原因。 长的原因主要有:1)国际环境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美国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总结归纳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珠江三角1.教师展示地图,从亚洲整,使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向珠江东南部到中国,到广东省,三角洲转移;2)国家改革开放的到珠江三角洲,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在世界和中国的位置,了解珠江三角洲的范围。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侨胞达2.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1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上130生了解珠江三角洲GDP增长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利于招商引的情况和在全国的地位。然后提出问题: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实现经济的腾飞? 完成活动1 3.对比分析珠江三角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位优势。 3.学生分组讨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迅资;4)良好的区位优势,毗邻港澳,海陆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丰富等。 政策推进了经济腾飞;3)优越的人文环境优势促进了经济发展:这里是 洲在不同历史阶段问题二:珠江三角洲工业速,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及特1980~1990年;199l~2000年,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点。 学生对比分析两个阶段的特点,1.运用材料二介绍珠江三角洲工业的发展历史。 2.从1980年到现在,珠江三角洲工业增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产业结构、城镇发展、区位因素有什么不同? 问题三: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过渡:珠江三角洲工业的发展对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全国各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由于分析各区域城市化的特点和工业发展的不同区位因素。 填表,完成活动2。 1.学生看图片,听讲解。 2.学生读图、讨论、列表、对比分析,完成活动2。 1.增强学生的乡土观念。 2.了解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两个阶 1.读课本材料和图4.24,对比段,以及主要特点。1.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我国2.学生阅读课本和材料三,以各区域城市化有一科龙为例,讨论分析珠江三角洲个整体的认识。 的困境:产业基础和科技力量薄弱,由于南岭阻隔,交通不如长江三角洲方便,国内腹地小,竞2.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所面临市化发展影响很大,80年代制造业在20世纪90年代所面临

搜索更多关于: 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 - 图文 的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1m9b9q8t747hq610egl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