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
5
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0月27至28日,省委召开了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这次全会,是我省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省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这之前我县召开了第十一次党代会。会议提出了全省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学习好、掌握好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是贯彻好、落实好全会精神和党代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一、近年来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党的十七大尤其是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高举旗臶、围绕大局、
6
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根据省委“靠改革创新、建文化强省、促历史跨越”的总体思路,为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
在舆论引导方面,坚持服务中心、把握正确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精神文明创建方面,我们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
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我们结合贵州实际,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富有成效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在对外宣传方面,我们按照构建 “党政推动、政企联合、多位一体、聚合发力”的大外宣格局,充分利用各类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多彩贵州”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为重点,推出一批外宣精品,大力开展经贸外宣和文化旅游外宣。
我省文化建设取得的上述重要成就,营造了有利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舆论氖围,提高了全省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扩大了对外影响,树立了贵州对外新形象,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强了贵州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紧迫性 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我们有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视野、战略的高度和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7
首先,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四个越来越”战略高度来认识。中央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四个越来越”深刻阐述了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时期推动文化建设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因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因为文化产品是高端产品,文化消费是高端消费,文化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是因为在跨过温饱、迈入小康阶段,人们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精神文化层次上的需求就显得尤为强烈。
其次,从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维护文化安全的角度来认识。文化产品中既有娱乐欣赏属性,又含有意识形态属性;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文化的特殊作用在于能够潜移默化地征服对方,而这种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往往能够起到政治、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作用。
第三,从国内和周边省份文化竞相发展的态势来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赖以存在的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与市场的接轨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既可提高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