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20:10:4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目 录

中文摘要 ?????????????????????????????1 引言 ???????????????????????????????2 1 人生经历 ????????????????????????????2 2 闪耀在诗歌中的色彩 ???????????????????????4 2.1 强烈的色彩对比 ????????????????????????5 2.2 奇异的色彩表现 ????????????????????????7 2.3 浓烈的悲情色彩 ????????????????????????8 3 结论 ??????????????????????????????11 4 谢辞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2 英文摘要 ?????????????????????????????13

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

摘 要:李贺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研究是新时期唐代文学研 究

中的热点和重点,李贺诗的特点之一是色彩浓重鲜明,喜用烈性词汇, 使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李贺的诗歌成就无疑是全面的,本 仅从李贺诗歌色彩这一显著特征入手,从创作心态、色彩运用特点和 性特征等方面论述李贺诗歌的色彩,从而探究形成李贺这种诗风的成 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相互交织起来形成了他病态的人格,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构成了诗人奇诡凄艳、与众不 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贺诗歌 色彩 奇艳 病态人格

- 3 -

这文个

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

引 言

李贺(790—816),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的后裔。他少有才名,十五岁时即以乐

府歌辞名噪一时,为韩愈、皇甫湜所器重。然而他因为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一些妒才之人就以“父名为晋肃,子不得取进士”为由,不让他参加进士科考试,所以李贺一生仕途道路不畅,仅仅在太常寺做过从九品的小官奉礼郎,最终郁郁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的诗歌常给人以奇冷幽艳之感,读来别有一种滋味,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的诗歌,他的人生,他独创的“长吉体”,都是值得我们后人来研究的。纵观近年来的李贺诗歌研究,可以发现,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许多研究论文借鉴了新的理论方法,重视对李贺心理世界的开掘,重视对李贺诗歌章法结构、色彩等问题的分析,并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而对李贺诗歌创作中色彩的运用,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但各成一家之言,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很多学者或单方面论述李贺诗歌中的某些色彩词的运用,或从修辞学等方面论述李贺善于敷色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虽总述李贺诗歌色彩运用的特征,但并未深入分析李贺善用色彩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将李贺的个性特征抽离出来,本文在探究李贺诗歌中色彩运用的特征基础之上,综合分析形成其独特诗风的深层次原因。

1 人生经历

李贺生活在公元790年到816年,他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困顿。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这一点,是他颇为自豪的,在他的诗歌中多次提到“宗孙”、“宗人”、“皇孙”等。他童年即能词章,再加上自幼便体弱多病,因此母亲对他非常溺爱,这也使得李贺对母亲十分依恋。李贺生平才华横溢,15、16岁时,他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

- 4 -

贺写下了有名的《高轩过》诗。可以说,李贺成名是比较早的,对于未来,他是充满了自信的。毕竟,出身较好,才华出众,又受到文坛以及政坛领袖的青睐,这些条件,足以让一个年轻人的自信心膨胀。

元和五年初冬,21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一切都朝着理想的方向慢慢实现,然而,命运偏偏促弄这文弱书生,先是把他高高举起,然后抛向低谷,任其心血流淌,置之不理。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一些妒才之人就以此为借口,认为他不应该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否则就是有违孝道。尽管有韩愈为其作文辩解,但仍无济于事,李贺只能黯然离开长安。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终其一生,他都没能从这个阴影中走出来。没有进士身份,与唐代文人的理想人生追求是相左的,尤其是这将使其仕进无望。《孟子》云:“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仕进无望就几乎葬送了一个文人的人生价值;那天惠独厚的高贵出生、百不一遇的少年聪慧、人人艳羡的令名远扬、世俗希慕的贵人奖掖都将化为一朝烟云。这一切对一个文弱少年心灵的沉重打击是不难想象的,“哀莫大于心死”,这人生的幻灭感足以压垮一个具有恋母心理倾向的脆弱书生。他作了一系列抒发心中苦闷的诗,在《开愁歌》中他有着这样的呐喊“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仕途上的打击,让他在极度的压抑中不断寻求一个突破口,写诗就成了他排遣心中绝望的出口。

元和六年(811)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做了九品小官奉礼郎。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此间心情可谓“瞧悴如刍狗”,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孤愤哀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于是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年的幕僚,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

从李贺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不断的希望又不断的失望,在仕途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地为自己定位,于是他孤傲而敏感、自尊与自卑交织,伤感、孤独、苦闷而又执着,诗歌成为他和这个冷酷的世界对话的唯一途径。他将自己内心的奇崛不平之气淋漓尽致地宣泄于艺术创造之中,在诗歌家园中编织着自己被现实打得支离破碎的梦,寻求精神上的补偿与平衡。因此,他的种种心理,反映在诗歌中,

- 5 -

搜索更多关于: 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 的文档
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1oc94gtzp23x6i11q1p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