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道路交通规划
7.1规划原则
1、充分结合地形地貌
2、合理划分各功能组团,形成便捷、高效、顺畅的交通网络体系 3、有利于南北两岸之间的联系 4、强调区内步行交通系统性
7.2路网结构
研发区通过区内主干道、次干道形成了较自由的方格网状关系,再通过新竹路、科技路与外部形成4个主要出入口,其中新城大道北出入口以货运交通为主。
轨道交通线路经过研发区中部穿过,但轨道线路在松山湖全线地下,对轨道通道暂无控制要求,因此对研发区建设影响不大.
7.3道路断面设计
考虑研发区交通结构的特性及结合现状生产力促进基地的道路红线断面形式,规划区内道路主要以15M宽为主,断面形式如右图。
7.4步行系统
鉴于研发区发展思路的调整,早期规划所提出的“步行+自行车”健康上班的概念已不存在,现区内主要步行系统为围绕沟谷滨水景观控制区形成的休闲、娱乐步行系统,强调了原生产力促进基地步行轴线的延伸外,同时增强了各组团之间与滨水景观区的联系。
7.5停车设施规划
区内停车设施主要为地面停车场 ,结合周边绿化,形成生态停车场。停车方式主要以地块配建停车场为主,配建标准须符合《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要求。
9
8.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引导
规划区景观结构是以“点”、“线”、“面”等要素组成的整体结构关系,其中包括:“滨水景观控制区、入口景观区、生态景观轴、主要步行景观轴、主要人工景观控制界面、主要景观节点、主要视线通廊” 等。
“滨水景观控制区”:规划考虑将现状的沟谷整治为滨水景观水体的景观区域,为规划区主要景观控制区。
“入口景观区”:区内出入口有4处,其中2处为主要入口区,分别为东、西入口区,入口区为研发区门户地带,标志性、形象性的地方,规划考虑入口节点主要以自然景观元素为主,配以适当人工手法,以取得松山湖整体的自然生态效果。
“生态景观轴”:科技路景观轴线,为“北岸”办公区的主要的景观轴线,蜿蜒曲折与自然生态环境中,表现了强烈的生态景观的特点。
“主要步行景观轴”:主要以步行尺度为准则的景观轴线,其中最重要的是片区步行空间景观轴,从南到北贯穿了生产力促进基地、滨水景观区及北岸研发办公区。
“主要人工景观控制界面”:主要为“北岸”办公区沿新城大道、新竹路侧形成的人工建筑韵律景观控制界面。
“主要景观节点”:主要景观节点包括各功能组团的中心绿地及区内视线的聚焦点。
“主要视线通廊:”规划区主要控制了2条视线通廊。 分别为生态景观灯塔与入口区节点以及生态景观灯塔与生产力促进大厦形成的视线关系。
9.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研发区的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设计应符合研发区的特点,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并满足研发区办公人员的需要。所以本次规划的绿化与水系景观系统必须具有品质与特征,应该是能触动灵感,适于思考与交流合作的,充满美感的,时尚的和轻松休闲的环境,因此,在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中,根本任务是要找到充分满足高科技研发环境所需要的景观关系与场所品质,建成属于研发区的景观环境,并与生产力促进基地的绿地系统产生联系,使园区内每个人,每栋建筑都能最大限度地、平等地共享自然。
9.1绿地系统规划
山体是整个景观的背景和依托。规划区为浅丘陵地形,山体保存较完好,规划尊重与保护山体植被的原始面貌,顺应原有的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则,只对局部空间进行适量改
10
造,少挖山,少砍树,建筑依丘陵地形而建,营造建筑周边的小空间景观。
在造景方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强调坡的高低起伏,所涉及到的休闲设施和景观均依地势高低错落布置,形成坡地景观效果。同时利用草坡的前后遮挡,在保留原有乔木(多为荔枝树)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植物的多种生态习性,间式配以丰富乔灌木,以孤植、丛植、群植为主要种植形式,来营造研发区内适当生态的空间形态。
广场道路布局避免对称景观小品,整个设计尽量让自然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主导因素。硬地及景观小品的出现只是间接的点缀,从而丰富整个景观的肌理。
边界绿地采用开放生态的做法,在园区与外界城市道路间利用地形采用缓丘相接,大量本土植物种植,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的城市绿化空间。
9.2水系规划
规划利用地块内现状的蜿蜒穿越的沟谷,构成10公顷范围为核心水面的中心水体景观,营造充满生态气息的水体景观。
河岸线以曲折有致的自然曲线构成为主,南北向形成深远的水体空间。利用多样的河驳岸形式设计营造人性话的湿地景观氛围:
a . 草坡或卵石与水面相连的的自然驳岸
b. 丛生的水生植物和耐湿乔灌木种植形成的自然生态驳岸 c. 花岗岩砌筑的硬质驳岸
d. 整齐有序的亲水木质步道和亲水台阶驳岸。
滨水景观区是整个研发区的景观中心,通过滨水不同景观要素的有机协调组合,将建筑群体、环境、水体、驳岸、广场、亲水平台、绿化景观等多重内容有机组合,形成多变的城市复合环境空间景象。
通过独特的服务设施建筑、桥、生态景观灯塔、旧有水渠改造的亲水平台等诸多元素,构成区域内部具有鲜明环境地标特点的认同系
统。
运动和休闲功能的体现则通过滨水区域内理清旧有杂乱场地,完善交通、绿化、安排运动场地,形成自然、亲切、舒展的开放空间环境,提升整体区块品位。
11
10.配套设施规划
考虑研发区人口规模、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基地周边功能区,规划配套设施为社区型服务设施,其中包括 :商业网点、超市、食堂、西餐厅、咖啡厅、酒吧、俱乐部、体育健身、医疗卫生设施等等,主要集中在综合服务楼及沟谷滨水景观控制区周边。
同时为方便研发办公区各企业展示产品及进行各种商务活动,规划规划建议在西入口区设置公共服务建筑区(与研发用地兼容),主要包括:商务服务中心、商务俱乐部、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科技服务中心、资讯中心等。
11.总平面布置
11.1建筑布置原则
1、尊重与保护现状地形地貌
2、与生产力促进基地建筑形态的结合与延伸 3、符合不同开发模式的要求(整体开发与独立开发) 4、确定基本开发地块规模,保证地块划分出让的弹性 5、有利于分期开发建设
11.2空间布置
主要形成基本单元围合小院落,组合灵活,地块中心。结合松山湖管委会的意见,基本单元地块以30亩(2ha)左右为一个基本地块,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成不同面积的地块。
11.3整体开发强度
结合松山湖特殊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周边建成区的开发特点,规划推敲出了适宜的开发强度。研发区用地面积为68.8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3.47万平方米,容积率0.86,建筑密度21.57%,平均层数4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名称 A01地块 B01地块 B02地块 建筑占地面建筑总面用地面积(ha) 4.52 7.53 3.29 容积率 0.60 0.83 0.88 建筑密度(﹪) 21.70 23.00 20.30 绿地率(﹪) 40 55 40 平均层数 2.80 3.60 4.30 积(ha) 积(万㎡) 0.98 1.73 0.67 2.74 6.23 2.90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