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过桥、过河采用钢管。
基础处理原则:管道埋深较浅时,软地基与路基结合处理;管道埋深较大时,应根据地质情况单独处理。
13.2.5防洪标准
根据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本地区洪水特点为山洪,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松木山水库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并应按照水利局的要求进行达标加固。
13.2.6主要工程数量表
主要工程数量表
序号 1 2 3 4
名 称 d400雨水管 d600雨水管 d800雨水管 d1000雨水管 单位 m m m m 数 量 436 1345 714 399 备 注 13.3污水工程规划 13.3.1现状概况
规划范围内现状为山地、果园和菜地,村民的生活污水就地排入土地,对水体没有污染。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水体。
13.3.2规划依据
1.《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则》—污水工程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2.6
2.《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第二组)》(2003-2020)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2003.11)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5 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5.《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2001版
13.3.3排水体制
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
17
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规划区新建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13.3.4规划污水量
规划区内用水为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所以规划区污水基本为城市统一供水排出的污水量,参照《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的有关规定,考虑到规划区用地性质、面积大小和规划人口数量,并留有一定余地,污水量以供水量的90%计。片区平均日用水量为3885立方米/日,则污水量为3497立方米/日。
13.3.5污水处理
区内污水经污水管道系统收集后,进入中心区污水泵站,由泵站提升后进入工业大道污水主干管,最终进入松山湖北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处理工艺为二级生物处理。
13.3.6污水管网及污水泵站
1)污水管道布置
根据污水汇水区域的划分及道路竖向情况,沿规划道路设置污水管,道路路幅小于50米时为单管敷设,50米以上为双管敷设。污水管敷设在人行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小于0.60米,在车行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小于0.70米。
研发区污水干管沿科技路、集成路敷设,收集到的污水进入沿新竹路敷设的污水主干管,最终进入中心区污水提升泵站。
污水管网布置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 2)管材、接口形式及管道基础处理
管道材质:管径小于DN800采用HDPE(高密度聚乙烯)排水管,管径大于DN800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过桥、过河采用钢管。
基础处理原则:管道埋深较浅时,软土基础与路基结合处理,管道埋深较大时,应根据地质情况单独进处理。
3)污水泵站
根据《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则》,同时根据场地竖向和污水管道埋深情况,需要设置一座污水提升泵站(中心区污水泵站)。中心区污水泵站位于研发区东南角,规模为7万立方米/日,占地1184平方米。
13.3.7主要工程数量表
18
主要工程数量表
序号 1 2
13.4供电系统工程规划 13.4.1规划依据
1)《东莞市市域规划控制图则》
2)《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
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远期道路照明10kV供电系统规划》 4)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提供的规划资料 5)《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13.4.2负荷预测
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和广电集团东莞供电分公司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次规划的用地功能及相关控制指标,以及规划区实际情况,参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采用分类建筑用电单位指标法及负荷密度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对本规划区的用电负荷进行预测,计算详见下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A01-01研发用地 A01-02研发用地 B01-01研发用地 B01-02研发用地 B01-03研发用地 B02-01研发用地 B02-02研发用地 B03-01研发用地 B03-02研发用地 B03-03研发用地 B04-01研发用地 B04-02研发用地 B04-03研发用地 B05-01研发用地 B05-02研发用地 C01-01研发用地 C01-02研发用地 D01-01研发用地 污水处理用地 垃圾处理用地 水域 公共绿地 道路绿化用地 道路用地 合计 用电指标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公倾) (万㎡) (kW/公顷) (W/㎡) 1.36 0.82 / 80 3.16 1.90 / 80 3.43 2.85 / 80 2.03 1.68 / 80 2.07 1.72 / 80 2.04 1.80 / 80 1.25 1.10 / 80 1.40 0.98 / 80 2.30 1.61 / 80 2.10 1.47 / 80 2.02 1.64 / 80 1.86 1.51 / 80 2.03 1.64 / 80 2.54 2.67 / 80 3.06 3.21 / 80 1.60 1.60 / 80 1.83 1.83 / 80 2.96 3.26 / 80 0.12 已完成施工图设计 0.23 / 500 / 9.66 / / / 6.53 / 10 / 5.08 / 5 / 8.15 / 20 / 68.81 需要 系数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 / / / / / 预测负荷 (kW) 522 1213 1822 1078 1100 1149 704 627 1030 941 1047 964 1052 1707 2056 1024 1171 2084 400 115 / 65 25 163 22062 名 称 d300污水管 d400污水管 单位 m m 数 量 1259 684 备 注 1 M1 2 3 4 5 U41 U42 E G S1 根据预测计算,规划区的预测负荷为2.2万kW。考虑负荷同时系数取0.8,则规划区的计算负荷为
19
1.8万kW。
13.4.3电源规划
根据负荷预测,本区远期约需4回10kV电源,根据《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由本规划区外西面规划的1#110KVA变电站提供。
13.4.4 10kV线路及电网规划
为提高供电可靠性,规划区的10/0.4kV变配电所采用环网供电,根据地块负荷值及其分布组成环网,开环运行。在进行各地块总图的方案设计阶段,根据地块内的用电负荷分布、负荷等级,应同时确定10/0.4kV变配电所的数量、变压器容量及台数、10kV及0.4kV结线方案、选址、建筑面积等。10/0.4kV变配电所的选址应接近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一般低压配电线路供电半径不超过250米。各地块内的变配电所由用地单位确定,并均设无功自动补偿,使功率因数达0.9以上。
10kV配电线路的供电半径一般不超过5公里。规划区内10kV及以下的电力线路均采用铜芯电缆,在电力电缆沟内敷设。电缆沟应于道路同期规划、设计、施工,一般在道路东侧、南侧人行道(或绿化带)下建设。区内道路交叉路口及道路直线段200米左右需预留足够数量的横过管,横过管末端设电缆接线井。
13.4.5道路照明
区内采用专用的箱式变电站为市政道路照明供电,地块内的小区道路照明由地块内的10/0.4kV变配电所供电。区内及区外周边,除了现状或已设计有箱式变电站,另规划新建2个箱式变电站。箱式变电站容量选择时应留足够裕量,以满足道路照明、装饰照明、广告、交通监控信号等用户的需要。箱式变电站的低压供电半径原则上不超过600米。
路灯采用全夜、半夜灯方式,设手控和自控(光控和时控),并可自行切换。道路照明线路埋深0.5米敷设。在灯杆和灯具选型时,要结合周围环境考虑,并满足照度和均匀度的要求。
13.5通信系统工程规划 13.5.1规划设计依据
1)《东莞市市域规划控制图则》
2)《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 3)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提供的规划资料 4)《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13.5.2用户预测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