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桥渡水文》(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2月); (3)《安徽省水文手册》(安徽省水文总站,1975年); (4)《桥渡设计原理与实践》(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
(5)《芜湖市二环路改造工程方案设计》(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6)《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袁泽桥变更施工图设计》(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1月);
(7)《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袁泽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芜湖市勘察测绘设计研究院,2008年1月4日);
(8)甲方提供的有关工程设计资料。
1.3.5评价委托书、委托单位与承接单位
见附件委托书。
1.4 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1.4.1技术路线
拟建的袁泽桥跨越长江支流青弋江,在河道中设置桥墩,势必影响河道原有的过洪能力,改变水流运动状态;是否会对上下游河道的防洪以及对桥位河段的河势产生较大的影响,是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受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建设办公室之委托,我局组织技术力量成立了袁泽桥工程防洪评价项目组,开展桥梁建设对河道防洪等影响的分析评价工作,为工程设计和审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具体要求为:收集、整理和查勘评价区域水利规划、地物、地貌、水文、野外河道勘测等资料,并利用历年实测水文资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项目建设对流域规划、河道防洪、河势演变等影响以及河道行洪冲刷对桥梁工程安全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计算方法上,依据规范规定,参考有关技术文献,并根据桥位区的流域特性、河道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计算公式、计算参数,采用合理的计算成果。
5
评价方案及报告编制按照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要求进行。
1.4.2工作内容
按照《导则》规定及本工程涉河和堤防情况,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工程跨河段现有水利工程状况,以及水利工程近期、远期治理规划情况,分析各项水利工程措施与本工程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根据水文观测资料及规划成果等,推求桥址处设计洪水成果; (3)根据现有河道测量断面、设计流量成果,分析工程对河道水位和行洪能力的影响;
(4)根据工程建设区地质条件和设计洪水标准,采用经验公式,进行冲刷、壅水计算,分析工程建设对河道、堤防的冲刷影响;
(5)根据河道演变情况、河床稳定性分析成果,定性分析本工程对河势演变的影响;
(6)根据堤防现状工况,结合相关规范要求,评价本工程对其防汛和堤防管理的影响。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减少和消除各种不利影响的防护措施与补偿方案。
6
2 基本情况
2.1 建设工程概况
2.1.1项目名称、地点、建设目的
名 称:芜湖市弋江路改建工程袁泽桥 地 点:芜湖市弋江区马塘镇
建设目的:弋江中路—弋江南路跨越青弋江,为提高弋江路通行能力,促进芜湖市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2.1.2桥梁结构与规模 (1)总体布置
新建桥梁与老袁泽桥平行,其桥梁中心线在老桥上游约11m处。桥梁全长为1315.76m,宽度为59.50m,分左右两幅桥梁。起点桩号K6+141.118,终点桩号K7+456.878。自北向南依次为北引桥、主桥、中引桥、跨线桥、南引桥五部分。匝道桥位于中引桥两侧。主桥跨越青弋江,为带副拱的中承式拱桥。北引桥、中引桥、南引桥及东西匝道桥上部结构为跨径20 m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桥面连续T梁。跨线桥上部结构为等截面斜腹板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盖梁,桩式墩,桩基础,桥台为薄壁台,桩基础。
全线桥梁组合:(桥梁起点)北引桥+主桥+中引桥、东西匝道+芜钢路跨线桥+南引桥(桥梁终点);
北引桥桥孔布置:4×20+5×20+5×20+5×20=380 m; 主桥桥孔布置:40+135+40=215m;
中引桥桥孔布置:4×20+6×20+5×20+6×20+5×20=520 m; 跨线桥右幅桥孔布置:27+30+24+18=99 m; 跨线桥左幅桥孔布置:18+24+30+27=99 m; 南引桥桥孔布置:5×20=100 m;
东匝道桥桥孔布置:20.2+20.4+20.7+3×20.8+20.7+2×20.8+2×20.7+20.8+2×
7
20.7=289.6 m;
西匝道桥桥孔布置:19.8+19.6+19.3+4×19.2+2×19.3+19.2+19.3+19.2=231.8 m。
(2)桥梁结构
袁泽桥引桥与匝道桥,除跨线桥连接箱梁桥墩采用独柱墩设计,下设承台与单排双桩连接外,其余T梁桥墩均采用双柱或三柱框架式下部结构。
1、主桥:为带副拱的集束钢管中承式拱桥,平行钢丝吊杆,体外预应力系杆,钢混叠合梁行车道系,整体造型美观。桥梁采用八车道,每侧各设置3.5m非机动车道和4.5m人行道,上下匝道桥采用单向两车道,并设置与主桥一致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2、北引桥(第一至四联):单幅桥梁宽度均为24.25m(不含中分带),除第四联中分带变宽(变宽范围3~6 m)外,其余三联桥梁中分带等宽(3 m)。北引桥下部结构设三桩式桥墩,墩径1.3m,桩基直径1.5m,墩高大于7m时设置桩顶系梁,系梁尺寸高1.2m,宽1.0m。利用旧桩的桥墩设置承台,联系各旧桩共同受力,承台高度2.0m。盖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盖梁,高1.4m,宽1.5m,采用3根15-12型和3根15-9型预应力钢束。钢束两端张拉,张拉需分两批次:盖梁浇注完成并达到强度要求后,首先张拉上排中间和下排两侧公3根钢束,待T梁架设到位后,浇注湿接缝前,张拉剩余三根钢束。
3、中引桥(第六至十联)、南引桥(第十二联):第六联单幅桥梁宽度均为24.25m变宽至25.75m,中分带亦变宽(变宽范围3~1.5 m),保持桥梁总体不变,结束处接东西匝道桥。第六联下部结构的设置及构造尺寸与北引桥一致。第七联东西匝道与引桥分开,单幅引桥宽度13.0m;第八至十联、第十二联单幅引桥宽度12.75m。七至十联、十二联下部结构设双柱墩,墩径1.3m,桩基直径1.5m,墩高大于7m时设置桩顶系梁,系梁尺寸高1.2m,宽1.0m。旧桩利用的墩位设置承台,联系各旧桩共同受力,承台高度2.0m。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梁,尺寸为高1.4m,宽1.5m。
4、跨线桥(第十一联):第十一联单幅桥梁宽度均为12.75m,下设独柱墩,中墩与上部现浇箱梁固结,其余梁墩设置支座连接。独柱墩墩径2.0m。考虑到平面线形中此处曲线半径较小的影响,根据计算桥墩横桥向设置8cm的偏心。承台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