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v甲<v乙,由P==故选:B。
=Fv可得,两次推力的功率P1<P2。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图象问题的分析能力,能从图象中得出相关的信息,然后结合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求解,是中考的热点考题。 10.【分析】(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是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解答】解:
(1)物体B放在A上,物体B对物体A有压力,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A对B有支持力,故A错误。
(2)A和B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的过程中,B相对A没有运动也没有运动趋势,所以A、B之间不存在摩擦力,故B正确。
A、B之间不存在摩擦力,就无法谈摩擦力的方向,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判断物体是否受摩擦力,关键在于物体是否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第11-16题每空1分,第17题每空2分,共21分) 11.【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在熔化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解答】解:0℃的冰变成0℃的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物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从而会降低周围的温度,所以0℃的冰效果会更好。 故答案为:熔化;保持不变。
【点评】此题结合冰、水实例考查学生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理解与应用,要会结合物态变化特点分析解答,体现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12.【分析】(1)知道电压和电流,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
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当这些因素不变时,电阻不变。知道电阻和电压,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流。 (2)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工作的。 (3)能量的转移和转化都具有方向性。 【解答】解:(1)定值电阻的阻值:R==
=10Ω,
第13页(共22页)
因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所以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为15V时,电阻的大小不变,仍然为10Ω, 此时通过电阻的电流::I'=
=
=1.5A;
(2)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的,这种裂变是可以控制的。
(3)能量的转移和转化都具有方向性,例如热传递过程中,能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不能从低温物体到高温物体;再如燃料然后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这些内能不能逆转。在汽车制动过程中,它的动能转化为地面、轮胎、空气的内能,但这些内能也无法自动转化回去,说明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是有方向性的。 故答案为:10;1.5;裂变;方向性。
【点评】本题容易出错,容易忽略电阻不变这个问题,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跟电压和电流没有关系。
13.【分析】根据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射出,结合焦距的定义,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确定成像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可知蜡烛正好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了,则该凸透镜焦距为15cm; 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2f<40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15;缩小。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焦距的测量,凸透镜成像规律等,属光学基础题,但要求我们对知识的掌握要准确。
14.【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而每两点间的时间为0.1s,则可知某段路程的总时间,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小球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7.50cm;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得,物体在AB段运动的时间t=0.1s×5=0.5s; 则平均速度为:v==
=15cm/s=0.15m/s;
第14页(共22页)
故答案为:7.50;0.15。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长度测量,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刻度尺的使用。
15.【分析】(1)知道推力和在推力方向上移动距离,利用W=Fs求推力做的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据此确定重力是否做功;
(3)机械能包括都能和势能。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和高度有关。
【解答】解:(1)推力对购物车做功W=Fs=20N×10m=200J,
(2)购物车在水平地面上移动4m,没有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重力不做功,即重力做功为0J;
(3)皮球运动过程中弹起的高度越来越小,说明重力势能越来越小,同时速度越来越慢,也就是动能越来越小,即机械能减少。 故答案为:200;0;减少。
【点评】本题考查了功和功率的计算以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确定重力是否做功是本题的关键,易错点!
16.【分析】(1)根据Q吸=c水m水(t﹣t0)求出水吸收的热量(水的内能增加值); (2)由于酒精不可能完全燃烧,有热量散失,且烧杯也会吸收一部分热量,进而判断水增加的内能与酒精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的关系。 【解答】解:(1)水吸收的热量(水的内能增加值):
Q吸=c水m水(t﹣t0)=4.2×10J/(kg?℃)×0.1kg×(70℃﹣20℃)℃=2.1×10J; (2)由于酒精不可能完全燃烧,有热量散失,且烧杯也会吸收一部分热量, 所以,水增加的内能小于酒精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故答案为:2.1×10;小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吸热公式的应用,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存在热损失,只要细心应该容易解答,比较简单。
17.【分析】(2)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减去水的质量就是烧杯内水的质量; 根据密度公式算出水的体积;
(3)砝码质量加上游码质量就是烧杯和樱桃酒的总质量;
(4)烧杯和樱桃酒的总质量减去烧杯质量就是樱桃酒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算出樱桃酒
第15页(共22页)
4
3
4
的密度。
【解答】解:(2)烧杯内水的质量:m水=m2﹣m1=128g﹣48g=80g, 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水=
=
=80cm;
3
(3)烧杯和樱桃酒的总质量为:m3=100g+10g+5g+1g=116g; (4)樱桃酒的质量为:m=m3﹣m1=116g﹣48g=68g, 樱桃酒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为:V=V水=80cm, 樱桃酒的密度为:ρ==
=0.85g/cm=0.85×10kg/m。
33
3
3
3
故答案为:(2)80;(3)116;(4)0.85×10。
【点评】本题考查了特殊方法来测量液体的密度,考查了用等效替代法测量液体的密度,此题在计算题中也较常见。
三、作图和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图或每空2分,共30分)
18.【分析】要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并且要知道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
【解答】解:由题知,小明的眼睛在A点,爸爸在B点,小明在A点通过平面镜看到了B点的爸爸,
作B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即为像点,连接像点和A点与镜面相交于一点O,即为入射点,连接BO、OA,则BO是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点评】明确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并把握好作图的顺序,是完成此题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实线、虚线的区别。
19.【分析】在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一定的情况下,要使动力最小,则动力臂必须最长,先确定最长的力臂﹣﹣即离支点最远的点,然后过动力作用点做垂直于杠杆的作用力即可。 【解答】解:在阻力与阻力臂一定时,要使动力最小,则动力臂必须最长;
由图可知,O为支点;当动力作用在杠杆的最右端,且支点O到杠杆最右端的距离作为动力臂时,动力臂最长,此时的动力最小;过杠杆的最右端作垂直于力臂向上的力F,
第16页(共2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