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私金,日建仓廪,而家中尚无儋石,共奇之。年余验视,则仓中满矣。又不数年,家中大富”等,又颇具传奇性。 再如《香玉》:
香玉款笑如前;但偎傍之间,仿佛以身就影。生悒悒不乐。香玉亦俯仰自恨,乃曰:“君以白蔹屑,少杂硫黄,日酹妾一杯水,明年此日报君恩。”别去。明日往观故处,则牡丹萌生矣。生乃日加培植,又作雕栏以护之。香玉来,感激倍至。生谋移植其家,女不可,曰:“妾弱质,不堪复戕。且物生各有定处,妾来原不拟生君家,违之反促年寿。但相怜爱,合好自有日耳。”生恨绛雪不至。香玉曰:“必欲强之使来,妾能致之。”乃与生挑灯至树下,取草一茎,布掌作度,以度树本,自下而上至四尺六寸,按其处,使生以两爪齐搔之。俄见绛雪从背后出,笑骂曰:“婢子来,助桀为虐耶!”牵挽并入。香玉曰:“姊勿怪!暂烦陪侍郎君,一年后不相扰矣。”从此遂以为常。
小说中香玉“款笑如前??香玉亦俯仰自恨??香玉来,感激倍至??按其处,使生以两爪齐搔之??牵挽并入”的社会性、“但偎傍之间,仿佛以身就影” 的传奇性以及“以白蔹屑,少杂硫黄,日酹妾一杯水??生谋移植其家??乃与生挑灯至树下,取草一茎,布掌作度,以度树本”的生物性,也十分鲜明。
当然,“三性”当中,以人的社会性为主,所以鲁迅先生说《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尽管这些形象在“悉如常人”的同时又“偶见鹘突(乖迕——抵触,违逆的意思),知复非人”。比如《小谢》。 3.《红楼梦》贾宝玉的形象
贾宝玉:是一个贵族家庭叛逆者的形象。具体表现为:
a、贾宝玉对大观园的女性具有博爱思想。他欣赏她们美丽与聪慧,同情她们的不幸命运。这是一种以偏激形式表现出的追求男女平等的要求的思想的反映,是对传统的封建男尊女卑观念的叛逆。
b、贾宝玉对奴仆下人具有平等思想。比如,他常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奴仆下人,甚而以自己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对贾府中的奴仆下人给予庇护。这是对传统的封建“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等级观念的叛逆。
5
c、贾宝玉不读孔孟之书、不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做官,厌烦所谓仕途经济之路。这是对传统的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的叛逆与反抗。
d、贾宝玉对贵族家庭为他安排的婚姻极为不满。他不要“金玉良缘”即出于家族利益考虑而缔结的婚姻,偏要“木石前盟” 即男女双方真心相与、心灵契合而结成的婚姻。这是对传统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的叛逆。
当然,由于时代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贾宝玉形象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他反叛一切道德伦理观念,却又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而且他的思想还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 4.《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红楼梦》最初出现,大约在十八世纪中期,当时还是手抄本的形式,书名叫《石头记》,但据1784年甲辰本(抄本,1953年在山西发现)推断,也有叫《红楼梦》的(郑藏本回名前题《石头记》,中缝题《红楼梦》。俞平伯断此本为抄本,在程本之前。因此估计当时两名并行),只有八十回,有脂砚斋等人评语。抄本《石头记》或《红楼梦》流传了三、四十年之后的1791年才有活字排印本出现,书名仍用1784年甲辰本第一次正式题名为《红楼梦》的名字,回数也增加到一百二十回。排印本的出版者和编辑者是程伟元和高鹗。据他们说,后四十回也是原作者曹雪芹写的,不知何故与前八十回分开了,没有流传,现在由程伟元他们搜购得来,《红楼梦》遂成完璧。从此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一直流传下来,八十回本《石头记》或《红楼梦》反倒逐渐绝迹。民国初年,胡适发现几种《石头记》古抄本,经过胡适、俞平伯(二人为新红学的代表人物)的研究,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情节上有许多不衔接处,思想上有许多不一贯处,艺术上也颇有高低之别。同时他们核对出《红楼梦》前八十回并非《石头记》八十回的原貌,而是颇有改动。再加上其他证据,于是1921年胡适宣布他的研究结论:后四十回其实是高鹗写的,他伪称曹雪芹的原稿,其实是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胡适的说法,长期以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是,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究竟是谁,成为《红楼梦》研究当中热烈争论的问题之一,至今仍未能彻底解决。而且现在欧阳健《红楼梦辨》甚而认为胡适的说法是错误的,认为《红楼梦》原本就是120回,八十回的抄本反而是伪本。
由上可知,从版本系统说,《红楼梦》有脂评本、程高本两个系统:
6
脂评本系统:特点为带有脂砚斋等人批语、手抄本、前八十回、题《石头记》(但1784年甲辰本题为《红楼梦》。据郑藏本,估计两名并行),全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通称“脂砚斋评本”,简称“脂评本”或“脂本”。该系统大约有12种,如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本等。
程高本系统:特点为无脂评、排印本、一百二十回、题《红楼梦》,简称“程高本”或“程本”。其后该系统刊本不下百种。影响较大的是程甲本、程乙本、程丙本、王希廉评本、张新之评本、姚燮评本等。今通行者为程甲本或程乙本。 5.《儒林外史》的写作目的(命意)
儒林外史》的命意在于批判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同时旁及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尚,深刻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其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再现了被科举制度腐蚀扭曲的社会丑态特别是各类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及功名利禄观。《儒林外史》是一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是具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对自身精神文化的深刻反思。
吴敬梓为什么要写《儒林外史》?胡适《吴敬梓评传》做过的解读,可以参考:“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养成这种社会心理罢了。” 6.《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具有较高的讽刺艺术成就。它的特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做过高度的概括:“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即作者能将悲剧的内容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讽刺意图委婉含蓄。具体说,《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主要表现在:
1、让讽刺意图在情节场面的客观描写中自然流露。如第四回写范进吃大虾丸子一段:
汤知县??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拥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
7
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说:“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的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会备办。后来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
2、悲喜融合。如第三回范进中举一段,先写范进中举之前,家里如何贫困,给人“悲凉”之感,等到范进高中之后,报录人前来报喜,又一派喜气。范进得知中举后喜极而疯,老太太哭泣不止,气氛又随之由“喜”变“悲”。而胡屠户通过“打嘴巴”给范进治病,作者通过他的一系列可笑的言行,又使原本悲伤的事情带上了“喜”的色彩。另外,同回写周进进贡院就撞在地上几乎死去、醒来之后就大哭不止,然后又科考高中,众人贺喜,与之类似。
3、善于掌握讽刺的分寸。如对范进、周进与对王惠、汤知县、严贡生的讽刺程度就有不同。对于前者,作者主要讽刺他们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种种可笑之举,而对于后者,作者则竭尽挖苦讽刺之能事,暴露他们的丑恶嘴脸。比如严贡生,作者通过他的种种劣行,暴露他如何无耻地讹诈和欺压百姓的劣行。他的小猪误入邻家,他逼人买下,但等到邻家养到一百多斤后错走进他家时,他又把猪关了不还,还把来讨猪的邻居打折了腿。他为儿子娶媳妇雇了两只船,却又挖空心思,设置圈套,在臭骂船家一顿并赖掉船钱之后扬长而去。
同样,对于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作者也是有区别的。两人中举之前,作者讽刺他们的“痴迷”科举的举动,多少带有一些同情的成分,所以讽刺显得较为温和委婉;但作者写二人中举之后的言行,讽刺就辛辣多了(比如对范进不知苏东坡的描写)。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