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公安民警依法履行职责、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公安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公安民警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在各行业中居于前列,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比常人更多的考验和挑战。 一、民警心理问题现状
公安工作是一项压力大、危险系数高的高风险职业,而随着社会对警察期望值的不断提升,基层民警在承担繁重工作的同时,内心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综观民警的心理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紧张焦虑感严重,易怒、易躁、情绪不稳、自控力差。因为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安民警尤其是置身于一线的基层民警经常要接触社会的阴暗面。据心理学研究,警察仅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陋现象和感受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感受的危险还要多得多。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很多民警会产生紧张焦虑感,集中表现为脾气暴躁、人际关系紧张、失眠、易躁易怒、情绪易失控等这些情绪反应到工作中最典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刑讯逼供。如个别民警为了尽快完成上级布置的指标任务,心情本身已经很焦虑,在审讯中又遇到一些顽固不化、抵触情绪很强的犯人,这时焦虑情绪会达到顶点,因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的情绪,失去理智,于是就会采取一些过激的措施,甚至对犯罪嫌疑人的躯体产生伤害。
二是存在“厌战”的心理。据调查,基层民警具有“怕投诉、怕办案、怕行动”等三怕心理。一是怕投诉:近年来部分媒体宣传报道时对公安个别负面现象渲染太多,而对公安正气、积极的一面宣传太少,导致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特别是那些受查处、受处罚的人抵触更大,往往出言不逊或为报复民警而捏造事实恶意投诉,大量的失实投诉给当事民警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二是怕办案: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安工作已逐渐走向规范化,各种规章制度越来越多,加之为了提高办案质量,各单位又相继出台了各项审核扣分规定。办案民警普遍反映,现在办案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工作量大,容易出现疏漏,害怕被扣分或通报批评。三是怕行动:为了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公安机关组织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斗争和严打统一行动。因为工作量大,民警平时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一旦单位组织行动,基层民警更是通宵达旦,有些民警往往在行动期间连续一个星期回不了家,遇到案件多的时候,甚至有的吃住在单位达一两月,根本无暇
顾及家里。“三怕”思想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工作需要激情,因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有些民警发出叹息:“就算是骆驼也有停下休息的时候,更何况人呢?”无休止的工作状态使民警对工作失去了激情和兴趣,很多民警逐渐产生了厌战心理。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和自我否定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而我们的民警却夹在“付出承诺却不能兑现”、“做不到又要逞能”的尴尬境地。很多民警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甚至对自己的追求都产生了困惑。同时,随着对提拔任用干部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民警认为在公安机关想要升迁好比登天还难,奋斗了几十年仍只是一名普通的民警,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单位的同学一个个地变成科长、主任等。而且因为财政关系,警察的收入与付出差距甚大。基层民警既不能在政治发展上得到满足,又不能从经济上得到补偿,相比其他人,民警很容易产生自卑和不平衡心理。有的基层民警对自己的前途进行了精心设计,什么时候入党,什么时候调入理想的警种工作,什么时候当科、所、队长,什么时候购房买车,什么时候有多少存款等,为自己规划了“近期目标”和“宏伟蓝图”。然而随着公安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普遍推行任职资格考试、公开提拔、竞争上岗等机制,当个人愿望难以实现时,便怨天尤人,万念俱灰,觉得低人一等,前途黯淡而感到自卑。部分文化素质较低的民警,因缺乏必要的学习、培训,工作力不从心,也产生自卑。长期的自卑心理导致民警出现自我否定,不断出现的自我否定感使得他们在承受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有的民警承受不了这些压力和负担,干脆主动调离公安机关或辞职另谋高就。
四是缺乏安全和归属感。公安是一种危险性、应激性很强的职业,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公安机关所承担的业务危险系数不断提升,民警在执行任务中所受到的生命威胁越来越大。犯罪分子的作案技术越来越先进、手段越来越残酷,而因为各种原因,民警在执行任务时的生命安全却得不到有效保障,很多民警在接受一些高危险的任务时,总有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感,很多民警对自身的生命安全感到极大的忧虑,缺少安全感。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相较于其他单位,公安机关对内部管理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不管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非工作时间都是统一标准,如“五条禁令”等一些十分严格的规定时刻如影随形地束缚着民警的自由行动。在强化队伍管理的同时,单位却很少从如何关爱民警角
度考虑问题,即便是在民警被恶意投诉之后,也很少会考虑民警的感受。很多时候民警要参与一些非警务活动,而这些非警务活动更多的是直接面对群众的冲突。在寻求不到解决渠道后,群众很容易把冲突的苗头对准民警,这时单位又往往无法为民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后盾和动力支持。长期缺乏单位的后盾保障作用,导致民警无法对单位产生归属感。
五是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它有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的特点。对于警察来说,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与群众间的警民关系。“案子一进门,两头都托人”,或找人或借着亲戚、朋友的名义来说情的大有来之,能办的还好说,办不了的,那以后也就不用再来往了,素质差点的还会在背后诬告、诽谤你。更有甚者,一些根本不属公安业务管辖的事也跑来找你,一旦民警说“不是我们管辖的,没办法”,他们的一句“你们出面还有什么办不了的,不就一句话吗”,弄得我们的民警左右不是人。有时候,一些来说情没办成事的人甚至把不满情绪直接发泄到民警的家属身上,导致不仅是民警个人甚至影响了家人和亲戚间的关系。很多民警反映,现在一看到亲戚、朋友的电话就紧张,生怕又是说情或托办事的。有些民警甚至在帮人办事时垫付手续费后,因为怕对方误会还不敢向对方要。民警除在处理警民关系外,还面临着与民警之间的同事关系、与领导间的上下级关系、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敌对关系、与家人的亲属关系等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休息时间少、工作保密性强等使得民警与亲朋缺乏沟通,其工作性质又容易得罪人,使他们更为孤立并趋于内向。有的基层民警不善于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遇事不冷静,过分强调自我,长时间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有害身心健康。
六是实际困难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基层民警的实际困难与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解决不好基层民警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那么就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有的基层民警家属早已下岗待业,子女上学费用高,父母年老体弱,仅靠基层民警一人的工资支撑养活全家,生活十分拮据;有的基层民警亲人长期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昂贵,致使其负债累累;有的基层民警由于常年加班加点致使体弱多病,精神状态不佳,身体素质差,产生心理问题。 二、民警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身处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基层民警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多样,有客
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分析各方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压力大。公安工作特有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极易造成人民群众对民警产生误解和偏见。如严格执法往往会引起社会上的某些非议;维护公共秩序常常使警察站到了某些群体的对立面;发生重大案件一时侦破不了,便遭到社会的责难。在我国,警察往往被“神化”,不能犯错。但是,过高的正面宣传,既增大了群众的期望值,也为民警树立了难于企及的榜样;而过多的负面报道,则损害了警察的整体形象,使民警自尊心受挫,警民之间产生隔阂。
(二)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并存。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量大、工作质量要求高、工作时间长、工作危险性高,在紧张的工作中,还要应付不确定的、难于预料的风险,加上近年来,治安形势严峻,各种专项打击活动经常不断,民警始终在疲惫中超负荷运转,加班加点、节假日坚守岗位更是家常便饭。特别是交警、刑警、派出所等一线民警的工作强度更大,在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矛盾纷争;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应付频繁的各种考核、检查;在疲惫不堪的工作中还得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以经得起纪律监察、督察和随时随地的明查暗访。长期的工作压力使人产生焦虑、抑郁、沮丧、易怒、疲惫、消沉和人际敏感等,直接影响着民警的心理健康。作为社会中平凡的个体,警察既有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既有铁骨铮铮的威严,也有柔肠百转的内心。就危险紧张的工作性质而言,警察更时时刻刻需要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更需要有一个放松身心的舒适的家。工作时间不固定,无法与家庭正常生活起居的规律相协调,妻儿入睡才归家,家人未醒又出门,想走的时候不能走,想留的时候不能留,普通人的天伦之乐成了警察的奢望。在调查中,许多民警表示,警察起的比别人早,干的比别人好,可挣的钱比别人少,该尽的义务尽不了,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久而久之,缺乏与家人必要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家庭关系紧张、夫妻难以沟通、家人隔阂严重的消极家庭氛围。同时许多心理研究者还进一步发现,随着工作压力的加重,心理消极现象的迁移效应及其在工作中的压力感、危机意识也会随之移入家庭生活环境。这就导致一些民警在家庭生活中情绪低落、倦怠懒散、缺乏耐心或是由于繁忙、疲劳而难以融于家庭生活,对家庭成员粗暴冷漠,难以形成心理相容气氛。交警支队的一位老民警说,我在马路上站了一天,被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