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
(第二讲)
一、教学目标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标
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它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研究的。
2、学校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就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等的发展和变化所做出的规定和要求。如高中的教育目标。
3、学科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体现了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生物学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教育目标在某一学科课程上的具体化,是教育目标在课程中的体现。
4、课堂的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完一节课或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些什么事情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一个不能实现自身所规定目标的教育家也许是愚蠢的。”
二、研究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意义
1、有利于调整生物学科教学的方向,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突出学生的兴趣、应用知识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对现代教育目标进行研究、确定。 2、有利于促进生物学课程与教材的更新调整
完善、调整好生物学课程与教材的编写,才能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3、有利于教师整体地把握好生物学课程
掌握生物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师才能把握整个课程体系定位、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认清生物学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
4、有利于教师编制教学目标
为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知道传授什么知识、技能与能力等具体目标;课程目标需要教师教学理理念做指导。
三、确定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的依据 以教育目标、生物学课程目标为前提。 1、符合中学教育的总目标 即由国家的教育方针所决定。
2、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长身体、长知识及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3、符合生物学科的性质
物质观、实践性、生态观及进化观。
4、符合中学生物学的地位
由生物学科的性质决定;由生物学科的功能决定;由社会与个人的需要决定。 5、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全球性问题都与生物学有关,生物学教学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分类体系 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布卢姆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形成了形成性评价理论;运用形成性评价理论使所有的学生完全达到教学目标的掌握学习理论。 1)认知目标
知识:指对生物学概念、原理、方法、过程、模式、结构等的回忆。 领会:低层次的理解,包括转化、解释和推断。
运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感里使用抽象概念的能力。
分析:指能把整体材料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以便弄清各种观念的关系,并加以比较。 综合:指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独立交流、制定计划或操作步骤,或推导出一系列的抽象关系。
评价:指对特定的材料和方法的价值作出判断,即通过内、外在的标准进行判断。
2)情感目标
接受:指导觉察、愿意接受、有意及无意的注意。
价值评价:包括价值的接受,对某一价值的偏好、信奉等。 组织:包括价值的概念化、价值体系的组织。
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个性化:包括泛化心向、性格化。
3)技能目标
知觉与定向:运用器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对稳定活动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空间定向。
模仿动作: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试误。
机械动作: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熟练操作: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以迅速、连贯、精确、轻松为指标。 技巧操作: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能修正自己的错误,满足不同的情况。 创新操作: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的情境。
2、新课改实践生物学科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1)知识性目标:知识及能力水平
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水平:把握内存的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应用水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2)技能性目标:动作技能 模仿水平:
在具体示范和指导下完成操作。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 进行调整与改进; 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3)情感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情认识(求真)。
反映(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求善)。 领悟(内化)水平:
具有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求美)
情感信息分析:可分显性情感信息、隐性情感信息,不含有情感信息。 第二章 中学生物学大纲、教材与课程 (第三讲)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材编写与使用。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就是课程与教材改革。 一、中学生物学课程 1、课程
课程(curriculum)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设备的设计与规划,同时还包括上述过程的使用与操作者即师生。
要全面理解课程的内含:
①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正规的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的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及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自我学习的过程;
②由多个因素构成的课程,不是机械的堆积,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
③课程是规范化、程序化和具体化的教育程序,它是指导教学的指令性文献。
因此,李秉德等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师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所以,生物课程包括生物教学计划、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用书、生物教学设备等的设计与规划,同时还包括上述过程的使用者与操作者即学生与生物教师。
2、课程改革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对象和依据。课程改革历来是西方教育改革的核心,而在我国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课
程与教材上,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的任务,国务院并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计划》。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年6月,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调和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④改变课程初稿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今后十年的发展规划。
3、生物学课程构建与完善
1902-1949年:生物学课程初创阶段; 1949-1966年:生物学课程发展阶段; 1966-1978年:生物学课程破坏阶段;
1978-1990年:生物学课程恢复与发展阶段; 1990-2000年:生物学课程改革阶段; 2001-现在:生物学新课程重构阶段。
二、生物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有划框定向的性质。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每门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同时规定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颁布的。
(1)1952年以原苏联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为蓝本,制订了我国第一个《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米丘林学说的基本原理、达尔文主义的基本原理,巴甫洛夫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