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 ① 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到23日之间。
二十四个节气中,有四个标志性的点: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在这四个点中,冬至是最关键性的一个点。它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瞬间,太阳对于北半球的斜射,达到了极限。而过了这一瞬间,太阳又逐渐北移,是谓“冬至一阳生”。
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开始了。从“一九”一直数到“九九”,阳气在不断地上升。
既然太阳越来越回归我们了,为什么冬至后的一个多月里,气温却比冬至之前更加寒冷呢?通常的解释是地温的滞后效应。此外,北寒带地区的冰雪开始融化,融化就要吸热(俗话所说的“下雪不冷化雪冷”,就是积雪融化过程吸热的缘故)。于是,在冬至之后,西北季风反而更加强烈,温度就更低了!
【材料二】
我国古代就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从殷周到秦朝,都将冬至称作“小年”。《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很重视冬至,也延续了许多传统饮食习俗。在北方,冬至这一天盛行吃饺子,民间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这还要 ② 到东汉末年。传说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冬天看到百姓因寒冷冻坏了耳朵,就把御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物体,起名“娇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保护耳朵。这个“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下来。
时至今日,人们把包饺子的习俗 ③了下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积久成俗,“娇耳”就成了“饺子”。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13.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①②③三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测量 回溯 沿袭 B. 测定 追溯 沿袭
C. 测定 追溯 流传 D. 测量 回溯 流传
/-/-/
/-/-/
14.阅读辨析下面诗句,其中有两项是写冬至的,请你选出来,将序号填在横线上,并结合【材料一】的
内容,说说你辨析的依据。(4分)
A.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B.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C. 冬天又至需呵暖,菘味高汤缀绿葱。 D.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答: 项,依据:
项,依据:
15.2016年12月,学校发出了“话说冬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征集评比活动的通知,短短一周共征集作品九百余份。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于12月21日以展板形式展出,全校师生参观了展览。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以及这次活动,说说你对冬至有了哪些认识。(3分) 答:
(二)阅读文章《满眼梧桐》,完成16—18题 (共11分)
满眼梧桐
①置身寓所房间眺望窗外,映入眼帘尽是满眼梧桐。住宅前后的梧桐树是小区兴建时栽种的。眨眼七年,成排的齐整梧桐已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不知不觉已成为我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②留意梧桐是从冬季开始的。那是两年前的十二月五日,股市异常低迷,四年累计投资损失已近八成。年关将至,烦恼中踱步阳台,悔当初迷恋价值投资,没果断斩仓出局。此刻,只能心焚于解套无望之中……
③眼望窗外,西北风在呼啸,一棵棵细高躯干、光秃枝桠在摇摆抖颤中倔强挺立着。 啊,那就是坚韧的梧桐树!我久久出神凝视着。她们挺着胸膛,无所畏惧,顶风斗寒,迎接美丽的春天。一股热流顿时涌遍全身。
④此后,吾每天守望着排排梧桐,越发坚强自信。执着地坚守,终于迎来了股市的春天,吾对梧桐树敬仰炽爱也油然而生。
⑤初春,朴实梧桐是在静谧中成长的。先是和风微抚,嫩芽萌发,渐渐鹅黄浅露,含苞满枝,忽地一夜间珠珠点点翠绿了。树枝错落有致地伸展分开,历经严冬,饱经沧桑的躯干愈发挺直,灰褐树皮间透出朴素庄重之气息。经受严冬的风雪磨砺,此时的梧桐焕发出无限青春活力,给人一种祥瑞与憧憬。
⑥看着这样的梧桐,我的心境已彻底超脱,开始潜心玩味文学,圆儿时写作幻梦。写下五十多万字原创小说《苍天为证》初稿,并整理发表了近百篇诗歌、散文,立志三十载磨锐剑,追寻读者之感动。梧桐精神真的在吾心中生根发芽了。
⑦盛夏,茂盛梧桐送来舒心与灵气。阳光充足、雨水丰盈的盛夏,排排梧桐竟象稚童,比着个儿阔胸蹿高。首尾互连牵叶相依,张张叶子形似绿色巴掌,层层叠叠、葱郁翠绿,很快各楼距间悄悄撑起一把把漂亮的翡翠遮阳伞。晴空骄阳似火,伞下清风习习,人们或坐或卧避暑纳凉,尽情享受着梧桐的恩惠。细雨霏霏,树下长椅上的老人们欣享清新舒爽,陶醉于童年美妙的回忆中……
/-/-/
/-/-/
⑧“喳喳喳……”小鸟在枝头上欢快跳跃歌唱。“呷呷呷……”喜鹊飞来报佳音,在树杈上安逸做窝了。“看哪,才几天,孵出一群可爱的小喜鹊! ”“一共五个,我看到了,真好玩!”住在六层的老奶奶、小孙孙惊喜热狂、手舞足蹈指点诉说着。“唰唰唰……”起风了!“沙沙沙……”下雨了!只凭听着声音,住户已敏锐感觉梧桐在发出气象预报。
⑨为舒缓长时间创作构思的疲惫,吾观察梧桐每日的变化渐成习惯。从南阳台经书房、客厅到北窗整整三十大步。来来回回踱步,既锻炼着身体,也使“卡壳”的脑筋得到充分休憩。从梧桐每时每刻变化中,屡屡找回灵感,顿觉心旷神怡、豁然开朗。梧桐已是吾不可或缺的精神调节剂。 ⑩金秋,多彩梧桐更彰显着迷人魅力。“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桐叶已秋声”,大诗人朱熹伤感咏叹,已经成为千古吟唱。历经风雨洗礼,今秋之梧桐,树叶由墨绿悄然浸染成庄重古铜锈色,分外妖娆浪漫。时至深秋稍不留神,忽变幻得金光灿灿。夕阳下,漫步甬道,享受着惬意悠闲,仿佛融在诗情画意中......
⑾天籁之音回肠荡气,一夜秋风,推门满眼遍地铺金。简直太漂亮啦!金黄落叶预示着丰年吉兆,成熟秋声已默默相和了。金秋梧桐多彩多姿,更让我们在喜悦中盘点丰盈硕果。 ⑿其实,最震憾心灵的莫过于梧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
⒀晚秋,吾离家月余,返回家中顿时惊呆了!小区所有梧桐树皆被拦腰斩断,只剩下排排光秃树干。细问缘由,才知是物业怕枝干过高,风大伤人。面对满目凄凉场景,吾无奈中只能与众业主祈福梧桐生命顽强蛰伏、渴盼来年好运重生。
⒁今朝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再细瞧梧桐,竟倔强滋芽,格外茂盛。新枝憋足劲地上蹿,盛夏又顽强地创出新高,排排梧桐更加雄伟壮观了。在感受酣畅淋漓喜悦的同时,我更读懂什么是千锤百炼、生生不息;凤凰涅檠、欲火重生!
⒂梧桐激发人们的斗志,梧桐见证人生奋斗旅程,梧桐使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梧桐是吉祥美好之象征。吾为与梧桐朝夕相处,同呼吸共命运倍感自豪荣光。 ⒃满眼梧桐,吾热盼着未来理想之梦!
(原文有改动)
16.在不同时期梧桐给作者不同的感受,阅读全文结合所给示例加以概括。(4分) (1) (2)初春,经历寒冬的梧桐活力无限,让作者心境超脱,潜心创作。 (3) (4) (5)
17.文章对初春梧桐的描写非常优美,“先是和风微抚,嫩芽萌发,渐渐鹅黄浅露,含苞满枝,忽地一夜间珠珠点点翠绿了。” 一幅幅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这时你会联想到哪句古诗词来形容其中的某一景致。(2分)
答: , 。
18.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⑦-⑩段中找出你欣赏的
/-/-/
/-/-/
语句进行赏析;再从⑦-⑩段中找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地方(字、词、句皆可),并写出你的讨论题。(5分)
答:你的赏析: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9-21题(共8分)
①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事物心怀尊重的态度,以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规范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使自我心灵宁静、满足,同时也使世界逐渐失去丑陋的一面。
②在这注重物质与消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③常怀敬畏之心,就要始终地敬畏自然。在社会文明不发达的过去,我们用“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自然。这是一种敬畏的心理,于是我们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是如今,当我们忽视自然规律,不停地向自然索求更多,排放更多时,我们可有想过,这种漠视自然的态度会让我们自食恶果吗?还记得因砍伐红树林而减弱了自然对人们的保护作用而使苏门答腊的大海啸酿成逾十万人死亡的惨痛教训吗?因此,我们面对自然时要时刻抱着敬畏之心,节制自己的生产、生活的行为与欲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④常怀敬畏之心,还要始终地尊重生命。特蕾莎修女对贫苦人们的爱就是处于她对生命的尊重,哪怕这个生命如此卑微。她曾把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带回救护所,他躺在床上,紧紧地握住修女的手说:“我以前生活得像条狗,如今我活得像个人,谢谢你!”尊重人的生命,视他人与自我生命平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而不因他的种族、财富、地位、学识等而鄙视他、漠视他。特蕾莎修女用敬畏生命的准则使自己成为“上帝的沉思者”,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个准则,用伟大的爱做小小的事的理念唤起全世界的良知。这就是常怀敬畏之心的最高体现了。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每一个生命,平等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⑤常怀敬畏之心,还应该对文化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季羡林回忆自己的梵文老师西克先生时,说他虽然年过八十,但仍然认真地指导他唯一的学生,并把传承自己毕生之学给一个异国学生看作他余生神圣的使命。我想,这就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态度:负责任地研究,谨慎地传承。这与当今一些对传统文化毫不怀抱敬畏态度,戏说历史的“学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知识与学问、文化与传统。
⑥无论是对自然、对生命,还是对知识,我们都要常怀敬畏的心理,不要纵容自己逾越那条道德准线,让自己的行为始终与起码的道德操守、人的良知相一致。否则,我们不仅背叛了自己,也造成世界的混乱、无序。
⑦人啊,还是要常怀敬畏之心。
19.阅读第③段,分析作者如何论述本段内容的。(3分) 答: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