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3.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
4.学生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制的风向标进行评价。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 课后反思:
4、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三)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21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 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 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3.指导制作雨量筒。 (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 (3)讲解制作步骤。 4.自制雨量筒。 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 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8.布置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
三.指南车信箱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补充介绍。
22
课后反思:
5、怎样预报天气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三)科学知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23
二.活动 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5.布置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三.阅读 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2.教师讲解。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四 拓展活动 小小气象站
利用我们自制的气象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像竺可桢爷爷那样长期观测、记录天气现象。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