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天气
一、填空题
1、 我们居住的地区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叫(天气)。
2、 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 来 描述天气。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4、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5、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 6、(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7、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8、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中午)。
9、一般情况下,水结冰时,温度应在(0℃)以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10、 11、
风向通常采用(8)个方位来描述。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西风
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 12、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
向,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 13、 14、
(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
天气日历中可以把风速等级简化为三个,分别是(0无风)、(1微风)、(2大风)。 15、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
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6、
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下雨的等级。降水量的等级分
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17、 18、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天空中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
1
的形状千姿百态。 19、 20、 21、
人们常常根据(云量)的多少,来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气象学家把云分成了(积云)、(层云)和(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
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它为(雨层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22、
“天上城堡云,地上雷淋”,这句谚语中的“城堡云”是指(积云)。“天
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指的是(雨层云)。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层云,它表现的是什么?层云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天气状况? 答: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它有时会覆盖大部分甚至整个天空。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之为雨层云。
第二单元 溶解
一、填空题
1、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这样的现象叫做(溶解)。
2、盐放在水里变得看不见了,那是因为盐在水里(溶解)了。沙在杯里沉入了水底,那是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3、食盐溶解于水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4、(糖)、(盐)、(醋)等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石头)、(塑料)、(木头)等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
5、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6、固态的高锰酸钾的颜色为(紫黑色),把一小勺高锰酸钾放到盛有水的杯子里,用筷子搅拌,溶液呈(紫红色)。
7、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
8、过滤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9、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0、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
(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11、 12、 13、 14、
通常情况下,10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做蒸发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 酒精灯的构造有(外焰)、(内焰)、(焰心)、(灯芯)和(酒精)。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
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底。使用酒精灯是,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体加热。 15、 16、 17、
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可用(湿
抹布)或(沙土)扑灭。 18、
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
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19、
我们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溶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
二、简答题
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答: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冬天用温洗衣服对洗衣效果有什么影响?
答:温水可以加快洗衣粉的溶解,使污渍尽快溶解到水中,帮助人们更好的清洁污渍。
3、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运用了加快溶解的知识,请列举两三个例子。 答:冲糖水用开水;洗衣服用温水冲洗衣粉;蒸馒头时用温水冲发酵粉;炒菜时
3
放盐或味精时赶紧搅动。 4、溶解的特征是什么?
答: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液体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发分离出来。 5、什么是液体之间的溶解?
答:像酒精等液体在水中慢慢地扩散,并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溶液的过程,称之为液体之间的溶解。 6、怎样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答:将糖块尽量弄碎后放入热水中搅拌。 7、举几个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答:泡糖水;煮菜时,盐溶解在水中; 8、加快溶解的方法有些什么? 答:切碎;搅拌;加温等。
第三单元 声音
一、填空题
1、物体能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2、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7、“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音量);“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音高)很高。
8、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指的是声音的(音高)高,楼道里常写着“慢步轻
4
相关推荐: